在1980年那个历史转折点上,郑维山一位历经磨难终于得到平反回到北京的的开国中将,竟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场面。

他在看望老首长徐向前时,却遭到了徐帅的严厉拒绝,一句“我不见他”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

红小鬼出身

郑维山幼时曾读过一年私塾,之后因家贫辍学,当时受父辈影响,早早的就开始接触革命,12岁时参加童子团,后调入赤卫队。

之后15岁的郑维山参加了红军,当时军队一来为了照顾小孩,二来年纪较小的红军战士对领导忠诚度高。

不容易混进敌人奸细,所以尚且年少的郑维山,就被安排到领导跟前做传令兵。



就这样,郑维山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和领导徐向前。

因郑维山少时替父亲给为地下党送过信,所以算是有点工作经验。

而徐向前也十分喜欢这个勤快又爱笑的少年,所以从师范毕业还当过老师的徐向前,便犯了所有老师的通病,好为人师。

就这样,一个想教,一个爱学,郑维山跟在徐前方身边,学到了许多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的知识。

之后,郑维山得到一个机会,和李先念等一起入抗大学习,从杭大毕业后,他的军事技能和理论知识全部点满。



但郑维山和别的将军不同的是,别人是先学理论,再投身战场实践。

而郑维山却截然相反,他先是跟着徐向前这位军神见识和经历过各种大型战役,而后才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这种独特的成长轨迹,使得郑维山在战场上自然比同辈将领多了几分从容与自信。

与大西北的不解之缘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郑维山身负重任,历任多个关键职务。

他的英勇事迹与赫赫战功,无需过多赘述,1955年荣获中将军衔,便是他英勇岁月的最高荣誉与认可。



在此期间,郑维山一个湖北人,却与大西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维山第一次去大西北,是红军西征,当时他所在的部队遭遇了马家军的强烈抵抗,损失惨重。

虽然郑维山侥幸活了下来,但他的战友大多留在了那里。

第二次便是解放前夕的兰州战役,在此战中,郑维山为了迅速突破敌军防线,命令炮兵在短时间内向马家军的阵地发射了大量炮弹。

据报道,他在短短6个小时内就打出了1万多发炮弹,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大的消耗。



由于解放军的炮弹供应并不充裕,这样的炮弹使用量对当时的后勤保障构成了巨大压力。

彭老总作为第一野战军的司令员,对郑维山的炮弹使用情况非常关注。

当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对郑维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过于浪费炮弹,不顾后勤补给的实际状况。

尽管郑维山被彭老总批评,但他并没有辩解或推卸责任。

而且当时彭老总也知道郑维山与马家军的恩怨,所以在郑维山承诺会从马家军那里缴获更多的炮弹回来后,便没有对此事过多追究。



而郑维山第三次踏足大西北,便是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致力于巩固边防,为西北边陲的安宁稳定倾注了最后心血。

郑维山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时已经67年,但他依旧精力充沛。

当时我国正值改革开放,但中央除了发展沿海地区,也并未对内陆地区有所忽视。

郑维山前往西北前,邓公就亲自接见了他,并交给了他两项战略任务。

一是用20年时间绿化大西北,二是要选拔和培养10个接班人。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邓公所托,在西北任职期间,亲自勘察荒山。

推动了大西北的绿化工作,因此被西北人民亲切地称为“绿化司令”和“绿化使者”。

郑维山在军事生涯中,曾三次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位罕见的“三将军”,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再说回建国后。

郑维山被撤职

建国后,郑维山的军事生涯主要集中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

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从朝鲜回来后,就一直在北京军区工作。

直到1968年,有心之人制造了一场关于“华北山头主义”的冤案。

在这场波及广泛的政治风暴中,北京军区被认为是“山头主义”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郑维山作为北京军区的重要领导人,由于他是徐向前一手提拔起来的。

两人在军中“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关系也众人皆知,所以也卷入其中,被指控为“山头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

“山头主义”虽然对郑维山影响甚大,但并未撼动他的军职。



直至1971年,郑维山再次被裹挟进陈伯达案件,而被免去职务,而陈伯达案要从1967年说起。

当时陈伯达在唐山公开场合的讲话中称:冀东地区存在英国人、日本人的代理人。

并指责冀东党组织可能是国共合作的党,实际上可能是国民党在起主导作用,叛徒在其中活动。

陈伯达当时已经是正国级干部,身居要职,他的言论导致冀东地区的大批革命干部受到了迫害,人数高达八万余人。

1970年,中央对陈伯达进行审查,之后因陈伯达案涉及人员众多。



中央决定对北京军区进行大规模整顿,此次整顿涉及重要军区领导层的重组和重新任命,其中就包括郑维山。

郑维山与陈伯达案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那个时期,很多领导干部都面临着所谓的“集体责任”。

意思就是:即便个人没有直接责任,也会因为所在单位或组织的问题而受到牵连。

而当时陈伯达案件影响甚大,所以除了陈伯达本人,还涉及到对陈伯达支持者的批判和清洗。

在这个过程中,郑维山因与陈伯达有过工作关系,被当作与之有联系的人被裹挟其中。



在下乡劳动期间,郑维山始终保持乐观态度,认为种地与革命并无二致。

徐向前也十分关注郑维山的处境,曾写信询问一二,郑维山在徐帅的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认为这是回归自己的老本行。

直至1980年,郑维山牵连进陈伯达案一事得到平反,他回到北京后首先去探望的就是徐向前。

但之前的“山头主义”始终挂在他的头上,为了郑维山以后的发展,徐向前拒绝了他的探望请求。

2000年郑维山在北京安详地结束了他85年的传奇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