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下午,年近花甲的我坐在了济南市爱都小学的教室里,听刘小溪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完成“邂逅多面鲁迅”课。让我惊讶的是,小学的课还可以这么上,这么有趣,这么好玩,这么烧脑。这不是在上课,这是在做游戏,在猜谜,但确实又是在上课。这节课涉及的学科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还有拯救名著人物(祥林嫂孔乙己)计划的话剧,孩子们自编自导。我上大学学鲁迅的课也没有这么有趣。


孩子们的天性之一就是玩。刘小溪老师就是领着小孩子们玩,玩什么呢?玩猜谜,猜一猜鲁迅有多少面孔?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孩子们争先恐后。鲁迅是文学家、收藏家、艺术家、地质学家、翻译家,还是美食家呢。孩子们利用各种手段搜罗各种信息,搜罗的过程,其实就进入了研究,进入了鲁迅的世界,一个有丰富矿藏的世界。

我一开始接触鲁迅可不是这样,老师布置作文,背诵鲁迅的生平,然后是抄录鲁迅文章的精彩段落,还有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在爱都小学的这个课堂上,鲁迅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物。比如一个小孩子就统计了鲁迅在北京、上海、广州下了几次馆子,吃了什么菜。有个孩子还提到鲁迅爱吃甜食损害了牙齿之类的话题。我后来上大学学现代文学史,光鲁迅就讲了一个学期,我怎么就没想到鲁迅还是个美食家?我脑中的鲁迅是横眉冷对的,是不会笑的,是冷的,可是在这帮孩子眼里,鲁迅不但会笑,还会恶作剧,是会呼吸,活生生的,是食尽了人间烟火的。

课堂变成了小剧场,剧本杀,有主角,有配角,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虽然稚嫩,但一丝不苟到让人忍俊不禁。有台前还有幕后。编剧、导演、服装、音乐各色人等,都出来有板有眼地分享创作经验。一台戏,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又把家长的热情调动起来。

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学生们还搞了一个“鲁迅印象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鲁迅的头像,有写意,有工笔,有漫画,还有鲁迅作品问答墙。他们还开发了文创产品,比如鲁迅名言的书签。

一堂课就这么变大,变立体了。原来阅读是平面的,单向的,静止的,而现在变成多彩的,有趣的,有层次的。我欣喜地看到,这里的孩子是主动的,把阅读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这堂课,我还看到了孩子们的协作精神,集体意识。他们不再拘泥于自我,而是互相提醒、互相帮助、互相成就。他们一点点走出了“小我”,进入一个“大我”中,心胸自然也就开阔了起来,一起成长、一起分享、一起芬芳。

这是一堂有“理由”的课。学习需要明确理由,什么理由?追寻奥秘,追寻美好,追求真相,是完成目标、挑战自我的理由。有了去做的理由,就说服了懒惰的自己,说服了散漫的自己,就有了兴趣。

好的课堂,能点亮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我碰到了济南市市中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魏红老师,她是济南市跨学科教学的倡导者,她引用教育家怀特的话总结:“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怀特看来,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自主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脱节,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爱都小学把生活的过程教给孩子,让自己的心灵一点点丰润起来。鲁迅是多面的,生活是多彩的,答案是多样的。我羡慕这些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世界是“多极”的种子,也就不再偏激,不再单一。

向魏红、刘小溪这样的老师致敬。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