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
城市,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分布格局,催生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态,促进了我国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新发展。
顺应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地通过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不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12月3日至4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推进会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3个社区、企业的实地考察,13个省、市、社区的交流发言,5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系统梳理总结经验,不断拓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途径,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坚持政治引领,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加强顶层设计
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
“一到广西,就想起山歌了。”在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一个楼里头各民族的都有吧?”在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能感受到社区里各民族其乐融融。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在内蒙古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多民族社区是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也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民族地区考察时,多次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性,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随后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在202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在今年9月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高瞻远瞩,举旗定向。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2022年9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地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族人民在价值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迈向现代化,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强化主线意识,完善政策机制——
北京、上海、河南、广东、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对标党中央要求,印发政策文件,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浙江制定全国首个社区民族工作地方标准;四川出台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两项标准”;云南、贵州编制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和工作方案。广东、宁夏等地修改法规条例,积极稳慎调整公考、高考加分等差别化政策;江苏会同有关方面充分发挥“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管理黑名单惩戒机制,依法依规保护各族群众的劳动权益。
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现代化——
上海聚焦社区、学校、企业、社区组织四类主体,以结对认亲、地校共建、社区融入为路径,打造“家在上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广西以“民族团结+深入的党建引领、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工作模式,提升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江西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民族事务治理融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事项、人员、地域3个无差别受理窗口,积极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山东创新推出党建引领、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文化交流、信息管理、沟通联络的“六位一体”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城市民族工作“红石榴”品牌;湖北率先成立“湖北新疆工作站”,创新“八有”措施,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加强协作共管,凝聚工作合力——
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签署“都是一家人”四地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建设合作协议;甘肃先后与17个省(市、区)民族工作部门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流入地工作协作机制;宁夏在福建设置省、市、县三级劳务工作站19个,与西部12省区建立劳务协作联盟;深圳市先后与全国9省16市106个县建立帮扶合作关系,覆盖约350万少数民族人口。
一项项扎实有力的举措,为各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城市为主阵地,以社区为着力点,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您看我这把团扇好不好看?”12月3日上午,刚刚跳完民族舞的居民刘素齐,拿着做好的花鸟团扇,与熟识的老邻居苏玉芳一起交流制作心得。
▲翰岭社区居民参与做团扇活动。王珍摄
“社区活动非常多,我们经常来参与,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手工、搞活动,像一家人一样。”刘素齐高兴地说。
▲翰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王珍摄
刘素齐所在的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翰岭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社区,0.7平方公里的一隅之地上,有1.7万名各族群众居住。2022年11月,翰岭社区被命名为深圳市首批互嵌式示范社区。
▲翰岭社区志愿者之家。王珍摄
“社区以‘四心四化’为抓手——着眼留得住,以精准化服务管理知人心;着眼融得进,以法治化权益维护聚人心;着眼过得好,以均等化公共服务暖人心;着眼发展强,以精细化支持帮扶安人心,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落实到基层最末梢。”翰岭社区党委书记肖秋成说。
城市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近年来,各地以城市为主阵地,在宏观层面着眼整个城市的治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使城市成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支撑;在微观层面,以打造互嵌式社区为着力点,推动各民族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空间互嵌促融合,推动各民族和谐共居共学——
空间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实体场域。各地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拆迁安置、老旧小区改造、安居工程、学校结构布局中,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
贵州在易地搬迁社区、城市社区建设民族手工艺作坊、积分超市、特色街区等,拓宽各族群众交融互嵌的路径和形式。
宁夏通过政策调控、前置审批等手段,安排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建集中居住区,摇号分配保障性住房,“插花”安置123万移民群众。
新疆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稳步推进互嵌式居住,自治区住建厅积极指导各地在公租房分配管理中,因地制宜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
云南楚雄市栗子园社区是一个移民搬迁社区,建有活动广场、老年幸福食堂、幼儿园、图书馆、调解室等公共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社区各族群众在居住上互嵌共居,生活上互帮互助,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成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栗子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吕燕说。
文化互嵌促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认同根脉。各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为目标,把爱家与爱党、爱国统一起来,使各族居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实现团结统一。
重庆通过开设梦想课堂、开办梦想沙龙、举办“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等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时代新人。
浙江充分利用“之江同心·石榴红”工作阵地,打造“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特色活动品牌,每年开展年俗节庆、邻里节、新居民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4800余场(次)。
广西用好“同心文化载体”等阵地,全区社区共建有900多个民族之家、幸福之家,1000多个固定宣传阵地,600多个“同心文化载体”,成为各族群众寓教于乐的重要阵地。
经济互嵌促发展,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物质基础。各地以各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解决好各族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江苏创新实施“红石榴就业行动”,推动企业探索“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有效路径,两年内面向民族地区吸纳新增就业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4万人。
福建支持企业赴新疆、宁夏、甘肃、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开展“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上千场,提供招聘岗位近70万个(次),达成意向近5万人(次)。
青海海东市履行流出地职责,加强与流入地的协同,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金融扶持等服务保障措施,让近18万海东籍少数民族拉面产业从业人员在330个城市扎根。
新疆喀什地区探索“疆外有序就业+带动群众自主外出”的模式,与有关省市签订劳务协作协议23个。今年,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在疆外务工人数达到4.94万人,同比增长45.2%。
社会互嵌促融入,创造共事共乐环境——
社会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重要纽带。各地充分利用社区公共设施、公共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推动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上海依托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把民族工作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连心工程”“家园工程”,建立民族工作专项协调机制,构建“两点一面、三级联动”工作格局,推动全市216个街道、6557个居(村)委会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阵地。
浙江创新实施“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和“五微五融”工作法,探索出一条“输入—培育—融入—成长—共生”的城市社区多民族互嵌共融的新路子。
山东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建设“一家亲”服务平台,开发市民“一家亲”微信小程序,构建社区服务、就业创业等151个微服务场景,平台累计访问量超527万次,提供民生服务46万余次。
“我们社区建立了‘同心驿站’,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陕西西安市雁塔区电视塔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晓龙说。
心理互嵌促和谐,增进一家人情感——
心理互嵌是互嵌式社区的精神归宿。各地以宣讲、文化活动为抓手,引导各族居民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北京在社区、村广泛开展以“交好朋友、做好邻居、树好家庭”为主题的“三交三好”活动,举办“凝心聚好、同心圆梦”北京市“三交三好”故事汇,增进团结和谐。
吉林广泛开展“百家盛宴”邻里节,发挥“社区红色理论宣讲团”作用,开设“红石榴讲堂”“炕头微课堂”,把“铸牢”宣讲送到百姓炕头上、做到各族群众心坎里。
西藏深入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相继建成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拉萨南山公园“祖国万岁”网红打卡点等,深入实施爱我中华“播种”行动,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
▲高新区社区羌族居民陈珊介绍社区河流治理情况。王珍摄
“我们社区以共融为纽带,打造多元文化共享空间,送‘文化套餐’进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鹊桥交友等交流活动,增强认同感,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党委书记陈慧斌向与会代表介绍互嵌式社区建设经验时说。
凝聚共识,破题攻坚再出发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案例分析和学术沙龙现场。王珍摄
本次现场推进会特别设置了案例分析和学术沙龙环节,民族工作者与理论研究者交流,理论与实践碰撞,激荡出别样的思想火花。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于降低族际偏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重要作用?
“群际接触理论相关研究通过对38个国家515个研究、包含样本个案25万多人的分析显示,94%的研究中群际接触与群体偏见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群际接触越多,群际偏见程度越低。”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社会学院教授郝亚明在沙龙上分享道。
同时,郝亚明也提醒,根据相关研究,促成积极接触的最优条件有四项: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制度支持,这也为各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随着社交媒体、电商直播等兴起,互联网成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最大增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姬广绪通过研究发现,2020年以来,直播电商吸引了南疆大批维吾尔族年轻人成为网红、主播,激发了他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直播电商平台的文化牵引功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功能十分显著,推动了各民族在互联网空间的互嵌。”姬广绪说。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是简单地将各民族混居在一起,而是要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思想融通、文化互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心灵相通的命运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向东在集中点评中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一项新的宏大时代课题,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通过这几天在深圳的观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也坚定了决心和信心。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落实此次推进会精神,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新疆喀什地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地区政协工委党组副书记热合木江·马木提说。
冬日的深圳街头,高楼林立,阳光灿烂,三角梅盛开。这座年轻的城市,以包容的心态吸纳各族人民在此就业创业、追梦圆梦,成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重要例证,也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书写城市民族工作崭新篇章。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