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来作战,有人来野餐;有人狂炫快乐水,有人伏特加当零嘴。如果要说二战时期各国在哪些方面比较统一,那必然是在军队饮食上的讲究与奢侈。毕竟除去我们之外,几乎所有活跃在战场上的参战国家,都借着战争的名义好好过了一把嘴瘾。说二战是舌尖上的二战,那可真是一点都不为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那场历史书上浓墨重彩描绘的重要战争里,各国军队的伙食都怎么样。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几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深谙后勤补给对前线作战的重要裨益。就连被称作“失去理性的疯子”的二战狂魔希特勒,都曾公开表示,军人是靠胃打仗的,所以战斗最好选在夏天打响,因为冬天粮食生产受限,不利于军队远距离开拔。



所以在二战打响后,参战的60多个国家里,只要相对来说还算有条件,都给自己的军队配备了充足的后勤,主打一个食物是最高的生产力。那么,究竟哪个国家才是伙食最“壕”的那个呢?

我们都知道,国力雄厚是一个国家后勤得以充足的根本保障,所以如今在提起军队伙食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都是美国,毕竟国际著名的“韩式部队锅”,就是沾了美国部队的光。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二战期间,美国士兵的伙食却并不及意大利。

先来看从纸面数据上反映出来的意军伙食情况:面包630克,蔬菜350克,肉240克,水果300克,点心糖果60克。在炮火满天飞的前线,这样的配置说一句逆天并不为过。当然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食材并不是每次都能顺风顺水抵达前线,时不时断供是兵家常事,但退一万步来讲,菜谱上有菜,就足以吊打当时多个国家。



甚至就连美国也要自愧不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如今提起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好像不管怎么总结,都不过是“乌龙”二字。毕竟他们曾因为打不开弹药箱就果断选择投降,千辛万苦建起高架炮,只为将己方将领顺利击毙。然而睿智如上帝,必然不会在关上门的同时将窗户封死,所以在战场上结结实实做了一根搅屎棍的意大利,意外开发出了自己的美食天赋。

据相关资料记载,意大利军队的伙食十分讲究,不仅每餐都要配备意大利面这样的“硬菜”,就连白面包、土豆饼这样费时费力的主食也是必不可少;为了保证食物的纯正风味,他们还专门从国内运来了高品质的橄榄油,蔬菜也只吃新鲜的——哪怕是不怎么方便保存的汤点,他们也做到了餐餐供应。

再辅以红酒陶冶情操,即便是现如今的欧洲中产,幸福生活也不过如此。所以到了战争中期,再提起意大利时,各国的态度就不知不觉改变了。特别是战俘,对于他们而言,能被意大利收做俘兵,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根据俘虏级别的不同,意大利会为他们安排对应的“俘虏餐”,级别越高,吃到的食物越好,就连最普通的士兵,伙食的最低配置也是意大利面和红酒。



放到现在看,意大利的伙食都不算差。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酒足饭饱后的意大利,士气下滑的非常快。过惯了精致生活的士兵们,不愿意再到前线去过刀口舔血的日子,比起为国争光,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永远待在部队里最安全的地方,吃着国家免费供应的粮食,尽享“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

而这一心态的变化,就能显现出美国与意大利的不同。毕竟与后者相比,美国的伙食着实也不算差。但相比于后者的饱暖思淫欲,美国士兵的酒足饭饱,反而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作战动力。甚至,因为一门心思将全部精力放到了作战上,不少美国士兵还曾公开向上级抗议,表示不愿意再过三餐都是罐头和肉的奢侈生活。



诚然,这样的传闻有神话老美士兵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确实做到了军队伙食和作战士气的天花板。每200万人投入战场,就有400万后勤人员保证供给,实打实“少爷兵”的逆天待遇,让美国士兵在激战之余,得到了足够的食物补给,幸福度直接拉满。

不仅如此,根据作战任务和队内职务的不同,美国还将前线伙食细分成了ABCD四个档次:A类级别最高,菜品也最丰富,无论是蔬菜还是肉类,都保证是新鲜供应;B类是半加工食品,在食用前需经加热处理,在及时性上稍微有些欠缺;C类更像是战场“标配版”,以肉类罐头、土豆、通心粉等最为常见;而D类则是诸如巧克力、可乐等含糖零食。

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会认为D类的伙食配置太低,然而在那个年代,巧克力可是个十足的奢侈品。除去制作成本过高之外,如何顺利运送到战场,以及如何保证巧克力在高温天气不融化,都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而面对种种困难,美国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与一家公司达成合作,要求他们生产军队专供巧克力,并解决巧克力高温易融化的问题。甚至,为了保证前线战士吃到的食物没有被敌军毒气污染,当时的美国军方还特意改进了食物储存方法,选择了更加烧钱的烟草作为货物填充物。



可以说,为了能满足战士们的嘴瘾,美国政府是下了血本。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毕竟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名为“自由轮”的运输船,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源源不断的为前线输送粮食供给,保证士兵们的饮食所需。甚至,在当时全美尤其嗜甜的大环境下,为了能让士兵们有足够的作战积极性,美国还专门在自由轮上打造了24小时的“冰激凌生产基地”,士兵们可以随时吃到自己喜欢的口味。

这足够证明二战时期美国的豪横。要知道,在剑拔弩张的前线,后勤面对的不仅是前方的火力威胁,货物运输途中的明枪暗箭,才是更大的威胁因素。比如说当时的死对头德国,为了阻断美国的军粮运输路线,德军的潜艇经常在大西洋死咬自由轮不放,俨然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有数据统计,二战时期被德军击沉的自由轮,足够日韩等国发展起成熟的海军队伍。

当然,这都是后话。毕竟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面对德军的围堵,美方的自由轮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还展现出了惊人的生产速度。以至于到了交战后期,美方足足有3000多艘自由轮在为前线提供服务。



由此可见,在如此充足的后勤保障下,美国军队的伙食必然在世界榜单上拥有一席之地。

说完了美国,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的又一死对头,也就是苏联。我们都知道,经由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苏联在一定程度上重创了德军部队,实现了上至战斗实力,下至后勤供给的全方位胜利。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从被动挨打到还击成功,苏联这条路走的十分辛苦,就连他们的伙食供给,也是走的“先苦后甜”的路子——

苏德战争后,因为没有料想到德国的突然袭击,苏联受创惨重。不仅被德军占领了大量土地,就连伙食情况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1941-1942年,苏联伙食仅以黑面包、罗宋汤为主要代表,蛋白质的摄入也是少的可怜。极度危险的时期,苏军甚至不得不在面包中混入木屑来增加饱腹感,携带致命病菌的老鼠,也成了它们十分珍惜的“荤菜”。



直到逐渐掌握战争主导权后,苏联的伙食才开始好转了起来,不仅增加了荞麦、通心粉等主食,畜肉、鱼肉等肉食,就连红菜汤、卷心菜浓汤等也相继进入士兵们的菜谱中。酒精度数高达95%的伏特加,也开始出现在前线,成为了战士们餐后必不可少的“解压饮料”。就连重要作战前,负责冲锋的作战部队都会豪饮一瓶伏特加,一来鼓舞士气,二来也是有驱寒壮胆的功用。

可以说,战争进行到末期时,无论是食材丰富度还是营养性上,苏联军队的伙食都足以吊打一众国家。难怪有人戏言称,所谓二战,不过也就是一场“舌尖之战”,谁伙食更好,谁菜品丰富度最高,谁就能笑到最后,风风光光的赢得胜利。



这当然只是句玩笑话。毕竟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运气、实力,乃至自然因素,都有可能对战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话又说回来,国家之战,更多的是国力之战。如果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军队伙食都无法保证,那又怎么能在耗资如流水的热武器战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