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表演艺术教育交流互鉴共融的背景下,表演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聚焦经典与创新的国际盛会。日前,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表演创研中心打造的"STA-第三届表演教育国际论坛"在上海戏剧学院历史悠久的佛西楼举行。

国际剧协总干事、国际戏剧协会剧作家论坛主席托比亚斯·比昂科尼在开幕致辞中对斯坦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表示赞赏,同时也提出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是否是表演教育和训练的巅峰?是否排斥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表演实践?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尽管当前戏剧表演理论和方法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仍然具有深远影响。他呼吁同行站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术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色,共同构建中国自己的演剧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中国戏剧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表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作为表演艺术的基石,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和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充满技术变革与文化交融的今天,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经典体系,探讨它如何回应当代表演艺术的新需求,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再创造,以及能否与数字化媒介等新兴技术相结合等问题。

香港演艺学院署理院长、表演系主任黄龙斌则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五个基础点出发,深入剖析了优秀表演与演技的特质。他结合中国香港演员在斯式体系学习中的实践经历,提出了对斯式体系灵活运用的独到见解。黄龙斌特别提到,斯氏体系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上的基础性价值,以及内外部表演技巧结合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表演教育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从不同民族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出发,探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创作方法上的适应性。张辉谈及,对于电影演员而言,现实主义创作的前期体验生活与情感积累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认为,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个体化的,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作品时,其体验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性的体验最终会在表演中流露出来。

上海戏剧学院90级校友、演员、导演徐峥则结合行业实践一线的高要求,表达了对了解其他表演流派的期待,他表示,单一地探讨斯坦尼体系是很难全面谈透的,要对国际上所有流派进行研究比对后,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斯坦尼体系的独特之处,从而进行融合化的创新发展。

  作者:王筱丽

文:王筱丽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