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蘑菇,竟能化解一个国家多年的战争冲突。
当初联合国为了让他们停止械斗,想尽一切办法都没用。
信息来源于澎湃新闻2023年11月1日发布
如今,中国的种蘑菇技术,不仅让当地人放弃械斗,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一成就令众多国家深感震撼:原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挖根源。
那么,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何常年混战?为何我国的蘑菇能在这起作用呢?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巴布亚新几内亚,这片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土地。
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拥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多样化的野生动植物,为其赋予了独特的自然魅力。
然而,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响,英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瓜分了这片土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即便在独立之后,巴新仍然面临着邻国的觊觎和边境争端的困扰。
新几内亚土著
在这个国土面积与江西省相当的国家里,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部落。
他们说着800多种不同的语言,反映出部落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贫困与资源匮乏的双重枷锁,将巴新人民紧紧束缚在生存的边缘。
2018年,巴新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的排名仅为第153位,凸显了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度落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
饥饿,成为了巴新人民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霾。许多孩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浮肿。
在资源稀缺和生活必需品争夺的背景下,部落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使得社会长期陷入动荡不安的困境。
巴新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和政治动荡等因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开发。
独立之初,全国仅有三家小型食品工厂、一家汽车无线电修理厂和一家胶合板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部落冲突
人民的饮食来源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生活十分艰难。
面对巴新的困境,一些西方国家曾尝试提供援助。
他们曾尝试通过推广板球运动,让当地人民没有多余精力打架,来化解部落间的冲突,但这种做法未能触及问题的根本。
西方国家推广的板球运动
板球运动无法解决贫穷和饥饿等根本问题,援助方案脱离实际,可实施性低。
转机出现在1998年,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带来了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
这些看似平凡的农业技术,却为巴新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国,一位名叫林占熺的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发明了一项神奇的技术——菌草技术。
传统的蘑菇种植需要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森林资源日渐枯竭,这就是所谓的"菌林矛盾"。
林教授独具匠心,开创性地提出以草代木的蘑菇种植方法。
经过不懈探索和多次实验,林占熺教授最终成功研发出了理想的菌草种植配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菌草技术有许多优点:生长速度快,成本低,产量高,而且非常环保。
在中国,菌草技术迅速成为科技扶贫的利器,助力无数农民摆脱贫困,迈向富裕生活。
1995年,一位名叫瓦伊的巴新青年,怀揣着改变家乡命运的梦想,踏上了前往中国福建农林大学的求学之路。
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菌草技术的神奇。瓦伊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把这项技术引入自己的家乡,会不会让那里的人民也过上好日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巴新后,瓦伊召开了一场千人大会。他邀请林教授的学生林应兴来到现场,向大家展示菌草技术。
林应兴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种植菌草,如何管理菌袋。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
然而,在巴新推广菌草技术并非易事。巴新的农业基础薄弱,民众缺乏现代农业知识,基础设施更是简陋不堪。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这项技术,林应兴和他的团队,在巴新建立了"菌草种植示范基地"。
“半成品”化的菌袋
在基地里,专家们提供"半成品"化的菌袋,将复杂的步骤简化,让村民们易学易懂。
他们还利用当地的废弃火油桶,改造成了培育菌种的设备。
这些因地制宜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种植的难度。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菌草。他们早出晚归,精心照料着一袋袋的菌草。
中国专家
信息来源于中国经济网2024年8月9日发布
中国专家深入巴新各地,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
他们不畏艰苦,与当地人同吃同住,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从选择合适的菌草品种,到搭建种植大棚,再到后期的管理和收获,中国专家全程提供指导。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巴新人加入到菌草种植的行列。
巴新百姓
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因菌草的蓬勃生长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一筐筐鲜嫩的蘑菇被采摘下来,村民们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映照出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希望。
菌草种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收入显著提高,从传统的耕种狩猎,转变为种植菌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的日收入从不足40元,提高到了近200元,年收入更是可以达到7万元。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了。菌草种植不仅让巴新人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还让他们过上了有房住、有学上的幸福生活。
妇女和青年们积极参与到菌草种植中来,实现了自力更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菌草技术让巴新孩子们摆脱了营养不良的困扰,个个面色红润,健康茁壮。
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开始互帮互助,携手共同致富。曾经频繁的械斗也大幅减少了。
人们意识到,与其争斗,不如一起种植菌草,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赚大钱。
就在巴新人民尝到菌草种植甜头的时候,一场严重的旱灾突然袭来。
旱灾导致红薯减产,粮食短缺危机骤然加剧。
巴新百姓
在粮食危机的阴影笼罩下,巴新政府向中国专家组伸出援手,期盼引进旱稻技术以解燃眉之急。
林应兴和他的团队再次挺身而出。他们为巴新量身定制了一个叫"金山一号"的旱稻品种。
这个品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抗旱性强。当第一批金黄的稻穗在巴新的土地上摇曳时,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
旱稻的引进,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餐桌,也为巴新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来源于新华社2024年5月23日发布
旱稻
中国对巴新的援助,绝不仅仅局限于农业领域。从教育到基础设施,中国的援助涵盖了方方面面。
在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有一所名叫布图卡的学院,它的建立离不开中国的援助。
这所学院可以容纳3000名学员,为巴新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员们在这里学习各种实用技能,为巴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正门
信息来源于环球网2018年11月19日发布
中国还帮助巴新改善了交通状况。在APEC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承建了一条从机场到APEC大厦的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为APEC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日常出行条件。
在援助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受援国的主权。
中国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是以真诚和无私的态度,与巴新人民携手并肩。
独立大道
这样的援助方式,赢得了巴新人民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
20年来,中国专家们始终如一地,在巴新播撒菌草技术的种子,助力当地人民走向繁荣与和平。
他们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劳作,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在中国专家的悉心指导下,菌草种植技术在巴新迅速推广,为无数农户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弗雷达·科拉罗姆就是其中一位。她的菇场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不仅购置了汽车,还盖起了新房。更重要的是,她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更多人实现了自力更生。
弗雷达还培养了一批菌草种植技术人才。她希望这些人能够将这门致富的技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在她看来,这是中国专家留给巴新最宝贵的财富。
渐渐地,菌草成为了连接中国与巴新的纽带。它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富足,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幸福与和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对巴新的援助,有着鲜明的特点。它注重培养受援国的"造血"功能,不仅提供鱼,更重要的是传授钓鱼的方法。
中国提供了一揽子的综合措施,包括技术引进、人员培训、资金支持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教会当地人如何运用技术,掌握独立发展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援助的另一个关键词。
中国通过传授"钓鱼"的方法,帮助巴新人民掌握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实现了长久的繁荣与进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巴新也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支持。它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关闭了在台湾的机构。
巴新还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太平洋岛国,在这一框架下,两国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
如今的巴新,虽然族群冲突还没有完全消除,但较之几十年前已经大大减少。
信息来源于中国网2024年1月16日发布
随着自然资源开发的日渐成熟,石油、黄金、镍、钴等资源的出口不断增加,为巴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与巴新的友好合作,不仅造福了两国人民,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树立了典范。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一个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授人以渔”的模式,帮助巴新人民解决了生活的困境,让他们找到了前进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械斗的原因。相信之后两个国家也会共同合作,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一带一路”启示录|中国的“幸福草”在巴新“化剑为犁”》-2023-11-1
2.中国经济网:《中国菌草成造福世界“幸福草”》-2024-8-9
3.新华社:《巴新总理:中国菌草旱稻项目在巴新农业和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5-23
4.环球网:《走访巴新中资大工程:从课桌上印着“深圳”的友谊学校,到满满中国味的独立大道》-2018-11-19
5.中国网:《巴新骚乱迅速平息,无碍中巴关系大局》-20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