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郡岩邑,省会南藩。

峨山,是云南4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云南省第一个民族自治县、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素有“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的美誉。

当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遇上新时代发展机遇,城市该如何焕发新生?这是当下峨山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峨山彝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深耕文化沃土,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文化“两创”工作不断出新出彩,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彝乡各族人民以绵绵之力、久久为功之势开启赓续中华文脉、融汇古今的实践,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峨山力量。


开展非遗物质文化展演

传承

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深化中华文化认同

1.96亿年前侏罗纪时期的峨山,曾是恐龙繁衍生息的家园。如今,富良棚乡稻香村西面的绿汁江边岩壁上,中生代植物化石、裸子类和真蕨类随处可见,证实了峨山县域丰富的自然景观。

千年前,迤南茶马古道上客栈林立、商贾云集,留下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岁月印记;明清军屯,成就了小街“粮仓”和“鱼米之乡”的美名,留下了汉、回、蒙古等民族共同书写的厚重历史和多彩文化。

20世纪40年代,革命星火席卷全国,峨山各族人民响应号召,建立觅池冲滇中革命活动指挥中心,成立滇中游击支队,点燃了滇中各族人民推翻压迫、寻求解放的战斗激情……

漫步峨山,老鲁关、峨山文庙、易峨故道、峨山博物馆、嶍峨古镇、彝家山寨、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一处处遗迹和新时代的建筑记录着历史上军屯定边政策、各民族移民迁徙等带来的文化影响和深度的民族文化融合;觅池冲滇中革命活动指挥中心遗址、双江小学、中共滇中地委富良棚扩大会议旧址……让人感受近现代历史烟云,倾听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的慷慨壮歌。

时光印记、民族文化、红色记忆、区域自治、印象峨山……2024年5月1日,峨山县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多个展区将峨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数字化、具象化、立体化精彩呈现,全面展现了峨山县作为彝祖圣地、滇中咽喉、花鼓舞之乡的历史文化,让人们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峨山历史文脉。

“峨山县博物馆位于嶍峨古镇内,目前博物馆有馆藏文物812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5件(套)。”峨山县文化馆(县文管所、县博物馆)副馆长龙海娇介绍,峨山博物馆开馆一个半月,参观人数就突破了一万人,接待的团队超过了30个。


龙飞凤舞 李红/摄

以“非遗”为媒,峨山探索出“非遗传承保护+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新路径,组建县民族宗教服务中心和县彝族文化研究所、县非遗中心、县文物管理所三个专职的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传承机构,建成彝文化研究、彝文化传习、彝人寻祖祭祖、彝人风情展示四大基地。成立“峨山县彝文翻译领导小组”和“彝文翻译室”,加强彝文古籍普查登记、收集、翻译、整理和出版工作,深入挖掘和研究峨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

结合彝族花鼓舞、彝族服饰、彝族四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建立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花鼓舞”传承点14个、省级非遗项目“彝族四腔”传承点2个。成功创建为中国楹联文化县,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彝族花鼓舞)之乡”,累计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9项,涌现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仕学、柏叶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和《顺英养猪记》《巾舞飞扬》等优秀文艺作品,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发展中绽放光彩,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民族进步在非遗传承里铸牢团结之根。

此外,峨山县充分利用县乡各级公共文化场所设立的非遗展示、体验教学等基地,打造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峨山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飞斐说:“我们会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以及节假日期间,举行研学活动以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体验活动,还会不定期更新实物展品,让来参观的游客有更好的体验,让大家充分了解玉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峨山县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载体,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镌刻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峨山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潘建说,“近年来,峨山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了非遗展示馆,旨在通过非遗文化的陈列、传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以文化人,以非遗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摆依寨开展活动 柏映泉/摄

厚植

在以文化人中让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峨山,是一片富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这里留下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如今,峨山正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49年4月,中共滇中地委在玉溪成立,6月,滇中地委移驻觅池冲,在此领导和指挥了滇中地区13县的革命斗争,觅池冲遂成为滇中地区的革命指挥中心……”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讲解员刘洪华正在为观众讲解。

“觅池冲”是彝语地名,“觅池”意为陷泥田,“冲”意为山洼,“觅池冲”的意思就是有陷泥田的小山冲。位于玉溪市峨山县甸中镇小河村委会的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中地委办公所在地之一,为云南特别是滇中地区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2000年开始,峨山县对觅池冲旧址进行了四次修复扩建,旧址收藏有历史图片395张,文献资料156本,革命实物30件,党性教育片2部,目前觅池冲旧址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2000年至今已有超过1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2020年12月,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办公旧址”到“中共峨山县工委诞生地旧址”(双江小学),再到“峨山起义武装革命活动旧址”,峨山深入挖掘全县红色资源,精心打造红色革命主题教育走廊,3条主题实践体验教学示范路线,串联32处革命遗址遗迹、战斗遗址、纪念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拍摄地方党史宣教片《彝山烽火》,革命历史题材花灯剧《金凤花开》《朱德与范石生》在全县巡回展演,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搭建起了各族人民之间讲好峨山“红色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桥梁,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

在双江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老师正为学生们讲解滇中革命历史……“学校多次组织我们到展厅参观学习,我了解到很多滇中革命史,知道了‘彝族之鹰’杨国祥、‘云岭女杰’李桂英等革命英雄的事迹,他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双江小学王同学说。

为激励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之情融入血脉,“双江小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组建了‘红色宣讲员’团队,挑选了一批政治思想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组建‘小薪火’宣讲社团,宣讲滇中革命先烈的故事,并适时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红色思政课,传承好红色基因。”双江小学校长杨亚洲介绍。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彝山烽火》《滇中记忆》等历史宣传片,编印了《革命摇篮育英才,红色基因代代传》宣传册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定读本,带领学生唱红歌、演“红色故事课本剧”,让每一名学生熟知历史,铭记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近年来,峨山县充分运用县内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学生实地瞻仰革命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经典”,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初心使命。各级学校党支部还结合实际,通过组建“小薪火”宣讲团、举办“英雄故事我来讲”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及学生自觉汲取“精神之钙”,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讲好峨山“红色故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峨山各族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一以贯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赛花鼓 柏映泉/摄

赋能

在守正创新中让“文化+”促“三交”共融

彝族的花鼓、傣族的歌舞、哈尼族的稻作……在峨山大地上,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

“鼓声隆隆震彝乡,花鼓飞花彝山情。”7月29日,峨山县第七届彝族花鼓舞大赛在民族团结广场举行,来自各乡镇的8支参赛队伍身着亮丽的彝族服装,为四方宾客带来了热烈奔放、节奏鲜明的彝族花鼓舞。

“这是我第一次到峨山参加彝族火把节,感觉这里热情好客,花鼓舞比赛主题鲜明,我第一次看,觉得他们跳得很棒。”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游客白女士说。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云南舞蹈大家跳、云南民歌大家唱”文艺演出、“百龙齐舞民族兴 同心共筑中国梦”民间传统文化巡街、“同唱一首歌 同跳一支舞”民族团结进步大联欢、彝族摇滚音乐会……今年国庆期间,峨山县开展了“强国复兴有我 民族团结奋进”——峨山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首届中老铁路沿线非遗文化旅游节主题活动,各族游客看非遗演出、听民族音乐、品民族美食,共同感受峨山的独特魅力。其间,峨山县共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5497.55万元。

文以载道,跨越山海。自1989年峨山县举办首届火把节以来,火把节逐渐发展成为峨山知名旅游文化品牌。近年来举办的2022年火把节和花鼓舞保护论坛、2023年火把狂欢旅游节暨第六届彝族花鼓舞艺术节、“梁子一路情·扎实唻果嗦”开新街文化旅游节、玉溪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欢度佳节,开发“非遗+旅游”“研学+旅游”系列沉浸式产品,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峨山“以文塑旅,以旅促融”旅游品牌。

丰富的文化活动还需要匹配富有吸引力的平台载体。依托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县城提质扩容等项目,峨山县建设了集旅游、文化、休闲、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嶍峨古镇,展现峨山历史建筑“九街九巷”“峨阳八景”及“朝阳门”“来熏门”等璀璨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景观。嶍峨古镇成为展现峨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缩影和记忆,成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区、示范区。


古镇欢乐调 周利东/摄 刺绣展示活动

“打鼓起舞,彝山花盛开,花鼓是花,花鼓是舞,花鼓打起来,打花鼓,舞幸福,花鼓打起来,打花鼓,舞幸福,花舞跳起来……”11月23日,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展演(展示)系列首场演出上,峨山彝族花鼓舞《花鼓飞花》作为开场表演掀起了晚会热潮。

从空间上入手,从内涵处延伸。峨山县挖掘和培育彝祖、彝镇、彝医药、彝火、彝鼓、彝绣“六彝”文化,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取得了丰硕成果,花鼓演出团队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时进京演出受表扬,并应邀参与省内外及东南亚国家一些节庆开幕式演出,活跃着的700多支花鼓队为峨山花鼓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继承发展彝族服饰和彝绣产业,打造花腰彝人街;彝族四腔、四季长腔、四弦、“咋拉佐”等成为峨山各族人民重要的业余文化活动;冲鸡、三大碗等特色美食吸引外地游客流连忘返。老龙洞古人类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四腔、彝族服饰、开新街、侨乡文化等一批精品民族文化精彩呈现。

与此同时,峨山县梳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定位、精准分类,加强沿线草海、他甲瀑布等景点开发,扩大峨山火把节的热度和影响力,力促节日民族文化旅游峰值效应;多渠道投入上亿元,打造茶山、竹海、温泉为重点的彝人谷精品旅游线路,凸显茶竹林菜亮点,培植峨山旅游新增长极;巩固提升大富塔“梁子一路情”乡村旅游线路,激活开新街、玫瑰花节、山地油菜花节,使节庆经济帮助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投入上千万元,对滇中革命摇篮——峨山中学、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峨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革命旧址修缮修复,通过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老村经济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建美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中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式发展格局。

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新时代下,峨山县将历史文化“厚家底”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引擎”,既有乡音延续,也有时代韵味,在创新与传承中交相辉映,各族人民在峨山大地续写交融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谱民族团结、携手发展新篇章。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峨山县民族宗教局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