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在红树林畔开展思政实践。 资料图片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物种天堂。近日,在广东省湛江市金牛岛红树林畔,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向鑫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她带着学生们穿梭在红树林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们思考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的作用,以及其在蓝碳经济中的价值。
“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向鑫勉励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世乔村村委委员许何昌与向鑫一起给学生们上课。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当地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的故事,并分享了“红树林种植——养殖生态耦合”技术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树林植株品种。
“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这片红树林,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年大学生的力量。”学生张嘉玲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增加了对红树林海洋生态保护价值的认识,也提升了对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在这堂课上,学校法学专业学生现场作红树林科普宣讲。来自英语、食品安全、舞蹈编导、声乐等专业的40多名学生,带来了“红树林‘唱想’”主题节目汇演,包括歌舞《美丽中国》、合唱《最后的森林》、器乐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等,表达了建设美丽中国、赋能绿美广东的实践感悟。
“学校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思政课的涉海特色,将思政铸魂育人的品牌越擦越亮。”广东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杨洲介绍,学校强化“海”之课程教学,整合“海”之育人资源,锻造“海”之特色文化,构建海魂特色育人大思政体系。学校正着力打造与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的“深蓝”育人品牌,激发学生向海图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该校健全海洋意识教育体系,通过“课堂—实践—网络”三平台,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融通,构建“三平台三融通”大思政教育模式。该校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更多学生扎根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学校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水生生物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海洋意识教育活动。
为了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该校不断延展思政课教学“半径”,推动“行走的思政课”更深更实开展。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湛江本地思政资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思政主题实践活动。该院以“听”亲历者讲故事,“观”主题实践汇演,“研”思政课现场教学,结合朋辈宣讲等形式,提高思政课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该院副教授郭玉华介绍,学院找准社会实践“小切口”,将课堂理论学习与主题社会实践相衔接,努力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增强学生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担当。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学生向海图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学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14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并荣获一等奖。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0日 第09版
作者:通讯员 黎鉴远 本报记者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