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场决定了新中国未来走向、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
然而,就当众多与会委员们还在大厅等候时,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却不动声色的找到陈赓,悄悄对他说:“会议开始后,你带枪坐在高岗身后的位置上。”
闻言,陈赓不由得心里一惊,诧异的望着总理。但是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随即向周总理郑重的点了点头。
这个高岗是谁,他有什么资格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他又做了什么,竟让周总理和陈赓大将如临大敌?作为被提防的对象,高岗最后结局又是怎样?
被彭老总称赞的抗美援朝“首功”
说到高岗,就不得不提抗美援朝。
彼时,高岗虽然担任了计划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双料”主席,看起来位高权重。但其实,他真正的“功绩”在于东北、在于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一役,彭老总打出了威名,被世界称之为“战神”,在国内也被奉为“首功”。但这一点,彭老总是不认的,他更是亲口表示:首功当属高麻子。
而他口中的“高麻子”,说的就是高岗。
新中国成立后,高岗主政东北,主要负责恢复战后民生以及当地的经济恢复。
在他的治理下,东北不仅在粮食产量上,比之去年增长20%;就连工业生产的总值,都超过了原定计划的4.2%。在他的主持下,曾经辉煌一时,但因战乱破败的鞍钢也被重建。
要知道,东北本就是工业重地,解放前就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建国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连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也都放在了东北地区。可以说,东北经济的波动,直接影响全国经济。
而高岗,也成为继张作霖之后的,第二任事实意义上的“东北王”。
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最大战略后方的东北,在后勤保障方面所处的位置至关重要。而高岗作为东北地区的一把手,更是为供给朝鲜战场不遗余力。
当时,几十万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踏过鸭绿江,虽然气势宏伟,但后勤却濒临崩溃。借用副司令洪学智的话来说,这场“后勤战争”不仅决定了前方战争的规模,更决定了前方战争的成败。
正是因为高岗打通了苏联经由东北向朝鲜的运输线,为前线运输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这才奠定了抗美援朝胜利的基础。而抗美援朝运动最终能够逼的联合国军低头,高岗功不可没。
而在这一点上,彭老总也从不隐瞒,更是在给中央的述功信件中,对高岗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在1954年后,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高岗的消失看上去是一种偶然,但是却是一种必然。
泡在苦水里的前半生
1905年,高岗出生在陕西省一个叫横山县的地方,那时候的他还不叫做高岗,而是叫做高崇德。
彼时,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兄长、姐妹的爱却足矣能抚平这些物质的缺憾。可以说,高岗的童年生活还算美好。
可是好景不长,这一切的美好,在他7岁那年轰然破碎。
先是疼爱她的母亲突患生病,没过几日就已经瘫痪在床。看着痛苦难耐妻子,高岗的爸爸咬着牙向地主借来一些钱,可依然回天乏术。
母亲去世后,父亲来不及悲痛,就为了还钱而没日没夜的奔波。可是即使这样,也被万恶的地主借口“利滚利”,掳走了他的姐姐作小妾。
高父连气带累,没过多久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含恨而亡。临终前,高父死死拉着他们兄弟二人的手,交待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坚持读书,为高家出人头地。
为了能让高岗和哥哥能继续读书,小妹也将自己卖给村中一个富户当“童养媳”。
一个原本幸福的六口之家,顷刻间就分崩离析,这样的落差令年幼的高岗几欲崩溃。
每天晚上只要一闭眼,他仿佛就能看到父亲临死前的惨状、听到姐姐妹妹们的哭喊。他只能一遍一遍的在心里告诉“家人”、告诉自己,一定会给他们报仇、一定不会让他们枉死。
童年时的坎坷,让高岗磨练出一颗“大心脏”,令他无比坚强的同时、又无比敏感。也就是这份独特,令高岗在未来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岗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因为这份“独特”,而自取灭亡。
1922年,考入横山县第一高级小学的高岗,通过书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深深的感到,自家遭遇苦难并非个例,整个中华大地早已“病入膏肓”,想要结束唯有改变!
为此,他主动接触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进步活动。而他的“异动”,也很快落入到当地县政府的眼中。
为了避嫌,横山高小的校长第一时间将他开除学籍,赶出学校。
虽然被迫离开了学校,但高岗并没有因此失落,反而意外结交了影响他一生的挚友:刘志丹。
因为一同加入“共进社”的关系,志同道合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虽然此时他们还没有真正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已经把学生运动搞得风生水起。
为此,高岗还受到民主人士杜斌丞的青睐,破格收入榆林中学。并在不久之后,由史唯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正当他们志得意满之时,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跌宕起伏的革命路
1926年,因为国民党的背叛,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而随之而来的,就是蒋介石高举的屠刀,仅那一年里,牺牲的共产党员就高达一万多人。
作为“新晋”党员的高岗、刘志丹二人,那份兴奋劲还没有完全过去,就已经被国民党人追杀得犹如过街的老鼠。眼看着自己想要改变中国、解放中国的梦想就要破灭时,高岗却没有丝毫动摇。
“不就是从头再来嘛,我能行!”
迅速收拾好心情的高岗,联同刘志丹一起,在西北一带积极活动。他们打算秘密开展兵运工作,随时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策应中央的行动。
大概因为中华苦国民党已久,以至于高岗的兵运工作十分顺利。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起义却在即将发动的前夜,遭遇了惨败。不仅已经“动援”起来的部队被围剿,就连他本人都受了伤,要不是刘志丹反应快,他可能就要陷在那儿了。
这一次的失败,令他极其痛苦。
与之前被国民党追杀不同,由于那并不是由他主导的,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只是受到了“连累”。如果换作是自己来,一定会在蒋介石翻脸之前,作好万全准备。
可是这次,明明从头到尾都是他在谋划、组织,连刘志丹也不过是给他打下手。可最后却依然功败垂成,这令他不禁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难道自己真的不行?
好在,他还有一个好朋友。
作为朋友的刘志丹很快注意到高岗的“失常”,他并没有让其沉陷在自怨自艾中太久,反而极力温言鼓励。看着刘志丹坚定的眼神,高岗这才勉强接受,重新站了起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在之后的几年里,高岗几度沉浮。虽然最终都因为其过硬的能力及素质,被重新启用,但还是给他的内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1935年9月,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高岗,在劳山战役中赤膊上阵,最终成功击败敌军。然而,得胜归来的高岗却在之后的“肃反”中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刘志丹、习仲勋等人。
虽然后来在毛主席的帮助下,高岗得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但他始终无法释怀。明明自己能力出众、对党的忠诚无以复加,为何却要遭遇这样“不公”的命运?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愤懑,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被权力欲望冲昏头脑
建国后,因为其卓越的贡献,高岗被人民任命为国家副主席。
可是没曾想,身居高位后的高岗竟迅速“堕落”。不仅大肆宣扬“红区白区理论”,肆意诋毁如刘少奇等国家功臣;更是大搞“小山头”、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从革命的功臣论为革命的“罪人”。
1953年,借口休假、实为游说的高岗,“周游”华东和中南地区,散布他所谓的“军党论”。
在他理论中,只有出身井冈山、打过仗的,才配领导共产党。而这其中,主要分为以毛泽东代表的“红区”、以及以刘少奇为代表的“白区”。而白区代表刘少奇,就是党内最大的走资派。
而他的危险言论,也很快引起了中央的注意。
1953年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不点名的批评道:“北京有两个司令部,一个以我为首,刮阳风、烧阳火;另一个以别人为首,刮阴风、点阴火,一股地下水。”
主席的批评,也成为一个信号,令高岗不得不“冷静”下来。之后,他也曾经想过求情,甚至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检讨书,可最终都石沉大海。
时间回到1954年,“四中全会”召开在即,与会委员正按照秩序鱼贯入场。可是就在例行检查时,警卫人员却在陈赓身上摸出一把枪。
看到瞬间如临大敌的警卫们,陈赓没有声张,只是对警卫员悄悄说了一句:“这是总理的命令。”听到这话,警卫人员忍不住又看了陈赓一眼,这才侧身将他让了进去。
进场之后,陈赓四下张望,直到看到高岗的座位后这才松了一口气,快步走到高岗身后的位置坐下。
他很清楚,今天这场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处理“高岗问题”。而为了防止他气急败坏之下,做出什么过激行为,周总理这才安排他带枪观察。
好在整场会议下来,作为当事人之一的高岗,虽然情绪极为低落,但并没有什么其他举动。反而在会议结束后,平静的返回家中,从此再未踏出过家门一次。
两个月后,高岗在东北的“老班底”接连下马,可作为始作俑者的高岗,却从未被提及。最终,万念俱灰的高岗于1954年8月17日,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或许高岗是真心悔过,或许不是,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有些错误可以有改正的机会,但是有些错误一生只有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