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开幕在即,天安门广场上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人群。大家望眼欲穿,期待着天安门城楼上,那个熟悉的身影。

直到下午15:00点,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无数双目光同时聚焦在天安门城楼台阶处。只见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一名女子的搀扶下,缓缓登上城楼。



迎着数十万群众如潮水般地欢呼,毛主席在城楼上站定,向着城楼下的群众们挥手回应。眼看主席已然站定,女子正欲转身离开时,一个沉稳地声音却让她的身形为之一滞。

“阿曾,别走。你站到我身边来。”

这个女子是谁,为什么能陪同毛主席一起上城楼?这个叫住她的又是谁的声音,跟她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留她一起见证新中国的历史时刻?

女中豪杰

其实,这个声音的主人,就是咱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而他之所以会出声叫住女子,并非是跟她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而是因为她值得

这个被总理称呼为“阿曾”的女子,名叫曾宪植,是曾国藩的后人。出身名门的她,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也因出色的外貌和才学被称为“黄埔之花”。



1910年1月,湖南省双峰县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她就是曾国荃的第五代玄孙,曾宪植。

说到曾国荃,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大哥,曾国藩。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对于整个家族的影响极其深远,其留下的《曾国藩家书》直至今日,仍然是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

而曾国荃,虽然没有他大哥那般深谋远虑,但也曾因勇武,受封清廷“伟勇巴图鲁”名号。因家中排行老九,故也被称为“曾九帅”。

出生在这样的簪缨世胄,曾宪植的一生注定不同于常人。

名门望族对于后人的培养向来看重,自幼时起,曾宪植就在家人培养下,熟读诗词歌赋,练习琴棋书画。1923年,年仅13岁的曾宪植,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女子师范学校。

作为远近闻名的“才女”,曾宪植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才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出落得十分水灵,可性情却如同湘妹子那般,洒脱大气。

除了读书,曾宪植还有很多业余爱好。

课余时间里,她是校篮球队的主力,英姿飒爽的身影活跃在球场上的每一个角落;闲暇时间里,她又像块海绵般,积极汲取着“新思想”。

这样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曾宪植,也成为了师范学校内的风云人物。

当时,湖南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徐特立,就很看好这位学生。

这们曾经也是毛主席恩师的徐教师,对曾宪植极为看好。他认为,曾宪植虽是女性,却不让须眉。故此,他提议让她去黄埔军校试试。

1927年,在徐特立的引荐下,曾宪植成功报考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女兵。

虽然曾宪植家世显赫,可她身上却没有半点骄奢淫逸之气。

在军校里,她不仅与其他同学一起吃苦耐劳,更是多次训练中都拔得头筹,是老师眼中当之无愧的好学生。

也正是因为她在军校中的优异表现,令她逐渐走入了军官教导团团长叶剑英的眼中。



彼时,曾宪植刚满17岁,正是女子一生中最好的年华。而比他大13岁的叶剑英,虽然也是风华正茂,但却因为年龄的关系,总是捅不破那层“窗户纸”。

直到,蒋介石“发力”。

巾帼英雄

1927年4月12日,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惨案爆发,无数为革命四处奔走的共产党人惨遭屠戮。一时间,整个上海深陷“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在这危难时刻,已然功成名就的叶剑英毅然放下一切,公开通电“反蒋”,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更是赶赴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

而在这段艰难岁月里,曾宪植一直伴随左右,不离不弃,尊重他作下的每一个决定。

虽然,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广州起义最终失败了。而曾宪植等人,也被迫紧急转移至香港,但他们收获了一份深刻的爱情。

1928年,18岁的她,嫁给了31岁的叶剑英。同年,她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除了个性勇敢,曾宪植品德亦十分高尚。

刚刚完婚后不久,组织上就打算安排一批优秀同志去苏联留学,而曾宪植夫妻俩原本也是其中一员。可是之后,由于临时增加了几个人员,导致名额不够用。

正当组织上左右为难之时,又是曾宪植站出来主动放弃名额,自愿留在上海,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她对叶剑英说,“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咱俩去一个就行,把机会让给更有需要的同志们吧。”

就这样,这对新婚不久的新人,就不得不为了革命工作两地分居。

然而,彼时的上海形势波云诡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危险总是如影随行。

在一次组织学生的游行中,曾宪植被早已盯上她的当局抓获,所幸上海地下党倾力营救,这才得以逃出生天。

之后,已经被当局“挂号”的曾宪植,只能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日本留学。然而,这趟“留学”之旅,也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



刚刚抵达日本时,曾宪植度过了一段难得安稳的生活,每日除了学习,就是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可是好景不长,她很快发现了自己正处于日本人的监视当中。

原来,曾宪植自从抵达日本后,放不下革命事业的她,总在每日课余时主动传播进步思想。而这一点,自然被当时的日本政府深恶痛绝,在监视了一段日子后,终被抓捕。

异国他乡身陷囹圄,曾宪植的心中凄惶不已。难道,自己再也无法为革命做贡献了吗?自己若是走了,沧白(叶剑英的字)得有多伤心?

然而,即使身陷囹圄,曾宪植也绝不向敌人低头。

她每天都会从饮用水里省出一些,用手帕蘸湿了,擦拭自己的面容,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精神状态;即使面对审讯,她也毫无惧色的反问对方,“你们可知曾国藩吗?我就是其胞弟曾国荃的玄孙!”



其实,曾宪植之所以主动叫破自己的“跟脚”,还是因为对日本人内心的深刻了解。

作为一个不知感恩、一心慕强的民族,对于“邻居”中国向来是又嫉又爱,这才会趁着中华一时式微,趁火打劫。然而即使如此,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的英雄人物,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敬意。

这也就是曾宪植的底气所在。

果然,当审问者确认对面女子是曾国荃后人时,态度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仅对她礼遇有加,之后又将她礼送出境,再没多作难为。

劳燕分飞

1931年,结束留学生涯的曾宪植回到国内,与分别许久的丈夫叶剑英团聚。然而,还没等这对“苦命鸳鸯”互诉衷肠,新的工作又令他们不得不分开。



党中央安排他们二人共同前往中央苏区开展工作,但是在临行前,丈夫叶剑英却突然提议两人分开行动。这样的提议,令曾宪植十分不解,难道沧白对夫妻同行有什么顾虑吗?

好在,在叶剑英的一番解释下,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此行前往中央苏区,难免要路过“敌占区”。其他同志靠着化妆,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才能勉强躲过一轮又一轮的盘查。

但是,曾宪植气质出众,恐怕妆容难以掩盖。如果此时再以夫妻身份同行,势必对两人都将带来威胁。

曾宪植在了解丈夫的顾虑后很快表示了理解,于是夫妻二人只能再度分隔两地,在不同的地方为革命而努力。

此后,曾宪植相继在香港、武汉、上海等多地工作,夫妻二人一直未曾谋面。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曾宪植压抑了个人情感,将家国大义放在首位,在烽火中来回奔波。可是,因为长期分隔两地,她和叶剑英的夫妻缘分,终究还是走向了末路。

1941年,曾宪植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马克思列宁学院进修。



在前往延安的路上,曾宪植内心激荡,想着夫妻二人总算能够重聚。这些年,因为交通和通信的不便,他们已经许久未有联系了。

然而,这颗炽热的心,却在抵达延安后,轰然破碎。

匆忙赶到延安的曾宪植,不等通讯员通告,就一路找到了叶剑英的小院。可是还没等她踏进院门,就听到小院里的欢声笑语,

“叶参谋长的女儿真可爱!”

原来,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儿,早已与另一位女同志结伴,并且还诞下一名女婴。曾宪植当下心痛不已,但为了保留最后的体面,她没作纠缠,转身就走。

新的征程

曾宪植在31岁和叶剑英离婚,独自带着儿子叶雪宁生活终身未再嫁,离婚后她专心在马列学院学习,并在毕业后被安排做一些妇女统战的工作。



抗战结束后,她相继成为邓颖超、宋庆龄女士的秘书,工作十分得力。就连毛主席也时常称她为“阿曾”,放心将重要事务交托与她。

在成为宋庆龄秘书前,周总理亲自为“站台”,称她“做事细腻、为人谨慎、不可多得”;而邓大姐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认为她“实力有目共睹、值得信赖”。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曾宪植内心激动不已,备战多年,革命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下午14:30,她分别搀扶着毛主席、朱老总、宋先生(宋庆龄)登上城楼。直到诸位领导人站定后,她才功成身退,没曾想却被周总理叫住了。

“阿曾,你就站我旁边,马上就要开始了。”

声音不大,却令曾宪植热泪盈眶,她向总理轻轻点了点头,安静的站在一边等待大典开始,共同见证这神圣的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曾宪植继续在妇联工作,这一干就是40余年。

从副秘书长到机关党委书记,她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总能将手头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生活中的曾宪植,也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她一面抚养儿子,一面兼顾事业,受到同志们的爱戴。

曾经,也有人劝她再找个伴,可都被她婉拒了。她要将自己所有精力,都投身于新中国的伟大复兴之中。

1989年10月11日,曾宪植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曾宪植虽然出生名门望族,却没有丝毫世家千金的骄纵,在最好的年华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并为其奉献了一生,这样的优秀女性值得后人的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