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7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杨振宁夫妇,共同出席宴会的还有:杜聿明夫妇,杨振宁的家属和中科院长郭沫若等。

这是杨振宁第一次见岳父杜聿明,很是紧张,他亲切地称呼曹秀清为“妈妈”,却称呼杜聿明为“杜先生”,周总理听见后,立即纠正说:“应该叫岳丈大人”,顿时大家哄堂大笑。

杜聿明回忆说,“宴会气氛十分融洽,周总理对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很是感动。”



(杜聿明)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了他光荣的后半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那么,杨振宁夫妇是如何相识的?为何婚后多年才得以回国与岳父相见?杨振宁又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1944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去联大附中教书,杜致礼正好是他班上的学生,不过那时,二人只是普通师生关系,并没有发展恋情。1945年8月,杨振宁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

两年后,杜致礼本打算带患有肾病的杜聿明去美国医治,可就在登机前,蒋介石突然派人拦下父女二人,杜聿明被任命为司命指挥需立即前往东北战场与解放军作战。最终,杜致礼只能一个人前往美国读书。



(杜致礼)

天不遂人愿,由于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抓获成为战俘,地位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家里条件也渐渐大不如前,杜致礼只能从原来的卫理斯学院转入免费的圣文森学院,继续攻读英语文学。

1949年,杨振宁与杜致礼在美国普林斯顿一家中餐馆不期而遇,老熟人相见,分外亲切,情愫渐渐在二人心中滋长。

但是,当时杜致礼知道自己的父亲已被俘,母亲被蒋介石控制在台湾,而杨振宁前途无量,她只能按捺住心中的情感,拒绝了杨振宁的追求。

但杨振宁并没有放弃,依旧在日常生活中悉心照料杜致礼,最终杜致礼终于放下心中顾虑,在杨振宁父母的祝福下,二人结为夫妇。



(杨振宁与杜致礼)

1955年,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进行改造,一时,外界对杜聿明的生死传言颇多。

为了不让杜聿明的家人担忧,周总理找到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让其将杜聿明亲手所写的书信通过英国大使馆转交给杨振宁与杜致礼,杜聿明在信中表示自己在北京一切安好,让女儿女婿莫担忧。

1957年,当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总理立即决定派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及其夫人前往瑞典祝贺。



(张文裕)

临行前,杜聿明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写了一封祝贺信,由张文裕转交杨振宁。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学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杜聿明起草

杨振宁看到了岳父的认同与赞扬很是开心,回了封信托张文裕交给杜聿明,也很感动于周总理给予的温暖与关怀,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国看看。



(杨振宁)

而此时的蒋介石得到杨振宁获奖的消息后也蠢蠢欲动,想要把杨振宁拉入麾下。

1949年,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后,蒋介石怕其投共,强令当时住在上海的曹秀清前往往台湾。

杜聿明音讯全无,曹秀清万般无奈下只能带着婆婆和五个儿女去台湾定居。

曹秀清作为败军将领的家属,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当时全家的唯一资金来源就是国民党当局发的一点补助金,根本不够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



(曹秀清)

无奈之下,曹秀清只好外出打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收发的差事,却也只有微薄的薪水,根本难以改变当时的生活窘境。

不久之后,曹秀清的婆婆在贫困中病逝。曹秀清通过渠道向蒋介石和宋美龄反映过她现在的生活窘境,可是因为杜聿明败将身份的缘故,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在美国读书的长子因为没有学费来源,所以白天上学晚上打工,积劳成疾,得知国民党过河拆桥的行径后,悲愤之下服用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给曹秀清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对蒋介石深恶痛绝,可是又无能为力。

后来,在杜聿明朋友的帮助下,再加上曹秀清工作的收入才得以让其他四个子女顺利完成学业。蒋介石曾告诉曹秀清说杜聿明已被共产党杀害,可曹秀清深知蒋介石的为人,并未相信。杜聿明写信告知杜致礼他平安的消息,也在杨振宁的安排下兜兜转转传到了曹秀清的耳中。



(蒋介石)

曹秀清心中有了底,静静等待时机离开台湾。1952年,杜致礼曾到台湾莲花中学任英语老师,暗自照顾母亲。

直到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传回国后,杨振宁暗中鼓励曹秀清先设法前往美国再转往大陆,与丈夫团聚。

当曹秀清提出要前往美国看望女儿女婿时,蒋介石不仅批准,而且还要为她设宴送行。



(图源网络)

蒋介石和宋美龄希望曹秀清劝说杨振宁到台湾来访问,为国民党所用,但探亲时间不能超过半年,也不允许带任何子女,否则将罚巨款。

曹秀清为了顺利离开台湾,不得不假意迎合,承诺会好好介绍台湾的人文、特产和文化。

1959年,在杨振宁的帮助下,曹秀清顺利来到美国,暂时先与杨振宁夫妇一起生活,再等待机会去北京。

在美国的日子,杨振宁对曹秀清十分孝顺,早晚问候,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给曹秀清带来了久违的家庭归属感。



(杨振宁一家人)

曹秀清到美国不久后,杜聿明就作为第一批特赦的国民党战犯从改造所放了出来,并得到中央的重用。杜聿明得知曹秀清已在美国后,立即写信,希望她能来大陆,一起安享晚年。

蒋介石方面也得到了杜聿明被中央重用的消息,不断给曹秀清去信,催促她早日返台。在蒋介石的恐吓威逼利诱下,曹秀清并没有屈服,回想起在台湾的种种待遇和大儿子的英年早逝,委婉地拒绝了蒋介石。

1963年10月,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独自一人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外交部同志亲自接机,休息数日,最终抵达北京。

周总理亲自设宴给曹秀清接风洗尘,给了杜聿明夫妇莫大的归属感,也更坚定了夫妇二人留在大陆的想法。



(杜聿明与曹秀清)

当时大陆的物质条件比较一般,杨振宁还专门买了美国最新的一批电视机、冰箱等电器运回国内,好让岳父母安享晚年。

19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正处于僵持状态,杨振宁无法回国,只能等待时机回到祖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1971年初,中美关系开始破冰,美国国务院解除了美国公民不能去中国旅行的禁令。杨振宁当即写信给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父亲杨武之,说他想回国探望父母、岳父母和朋友。

杨武之立刻上报国务院,中央对杨振宁的归来表示热烈地欢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接风宴。阔别26年回归故土,杨振宁内心感慨万千,他激动地与父母朋友拥抱,还拜访了邓稼先、吴有训等众多师长好友。



(图源网络)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杨振宁首次见到自己的岳父杜聿明,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杨振宁及其家属,大家欢聚一堂,从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到聊到国际动态,其乐融融。

周总理不仅纠正了杨振宁对杜聿明的称呼,还调侃曹秀清说:“你坐到女婿身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在座的各位都忍俊不禁。

1971年到1973年期间,杨振宁和杜致礼曾三次回国探亲讲学,先后获得周总理和毛主席的接见,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打开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科学交流之门。



(图源网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曾这样评价杨振宁,“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对物理学界有很多卓越的贡献,不仅发现了相变理论、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等,而且与李政道一起研究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9年,杨振宁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大四写毕业论文时,吴大猷教授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群论在分子光谱学中的应用”。



(杨振宁)

在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杨振宁第一次步入群论研究这一片神奇之谷,领略到了群论所展示的奇特之美。

自此之后,杨振宁所从事的研究几乎都与群论有关,为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946年,杨振宁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导师-被誉为氢弹之父的泰勒。

杨振宁记得泰勒有一种非常反传统的性格,有时候他会在走廊上突然拉住你,兴致勃勃地谈他一个刚萌生的见解,不久之后又毫无惧色的纠正自己。



(泰勒)

在泰勒的新见解中,十个有九个半都是错误的,但这对杨振宁一生的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启示。

在揭示科学真理中,需要一种异乎寻常的率真和勇气,而这份勇气中包括了敢于认识和纠正自己错误的自信和大胆。

这两年期间,杨振宁勤奋刻苦,学到了很多知识,但他的动手能力一直较弱,虽勇于尝试,但没有很大的突破。



(杨振宁)

思前想后,杨振宁决定放弃实验物理改读理论物理,听闻此消息后,他的导师们都极力劝阻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就这么放弃太可惜了。

杨振宁这样回答他们:“放弃不是停止追求,而是换一条更适合的路继续前进。”理智而清醒,果断而大胆。

就这样,1949年,杨振宁进入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学院研究所,开始专心致力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

那时,快速发展的物理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量子物理学。杨振宁开始在这个领域做大量研究,在此期间,结识了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李政道。



(李政道和杨振宁)

李政道跟杨振宁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就读,二人早年在国内见过面,但是到芝加哥后才真正相识。两个人惺惺相惜,一起研究实验,互帮互助,关系很是亲近。

1953年,李政道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二人定了互相访问的制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六年。

杨振宁最开始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时,离经叛道的观点遭到了物理学家们的一致反对。

面对冷言冷语,杨振宁从未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他与李政道一起找到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了⼈们都在相信弱相互作⽤当中宇称守恒的。



(宇称不守恒定律)

仅仅一个月,二人就完成了《弱相互作⽤中宇称守恒问题》这篇论文,引起广泛讨论,却又遭到了美国物理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的嘲讽,说:“如果宇称真的是不守恒的,我就把帽子吃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杨振宁的动手能力一般,加上实验难度极高,一时间二人被推上风口浪尖。

“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坚持下去,勇于尝试、不断创新是我们一直所坚持的科研精神。”

二人一筹莫展之际,遇到了他们人生中的贵人—⼀个足以和居里夫⼈相媲美的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

吴健雄听完杨振宁的理论后,毅然加入了他们,投身到实验中,废寝忘食。

吴健雄发现把元素钴-60的原子核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这样的话原子的热振动就基本上消除了,然后再有一个磁场,使得这一束原子核按照同一个方向自转,旋转。

如果宇称是守恒的,电子就会以相同数量向两个方向飞出,如果宇称是不守恒的,那么一个方向飞出的电子,就会比另外一个方向飞出的电子多,这样的话对称性就被破坏掉了。

在1957年1月9号凌晨两点,杨振宁小组最后一次反复查证实验结果,终于结束了,一项伟大的物理成就就此诞生—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不守恒的。这一理论在全球科学家的实践中得到证实,杨振宁和李政道也凭此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全球闻名的科学家。



(杨振宁)

杨振宁理智清醒,善于思考,不断创新是他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坚持不懈地探索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应对梦想坚持不懈,并为之付出千万分的努力,而不是纸上谈兵,虚度年华,有志者方能事竟成!

对此你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或者发出你的感慨!作者将实时互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