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倪宏伟
翻开王五一的雨城人文纪实摄影画册《乡情》,脑海里顿时浮现出雨城的旧时光,老城的烟火、榕树掩映的江岸和宽阔的人民广场、烈士陵园,以及淳朴的乡村、小桥流水、茂盛的庄稼地和黄灿灿的稻子、玉米。眼前总是闪动着一束黑白的光影,躬耕摄影沃土的王五一用镜头记录一组组难忘的瞬间,留下一段段宝贵的历史记忆。
王五一,山西河曲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雅安市雨城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他从事摄影40余年,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摄影展览,见诸国内各级报刊,并荣获一系列奖项。2006年举办《影像行游》个人作品摄影展,2018年出版《雨城记忆》个人摄影画册,2022年出版人文纪实摄影画册《乡情》。
画册《乡情》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系王五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前期用黑白胶片拍摄的作品集,也是雨城区人文历史的一个缩影,浸润着王五一对雨城这片乡土深厚的情感和挚爱。他的镜头是雨城区移动的纪录片、文旅景观和民俗风情,是一个梦想从最初的绽放到盛开的过程。摄影的大千世界,赐予王五一层出不穷的灵感,他敏锐地捕捉那些易逝的瞬间和片段,为雨城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令人佩服不已。
王五一的画册主题突出,围绕乡情这条主线,徐徐展开黑白世界,栩栩如生的人物构成画面的主体,反映了雨城的市井百态,呈现出一种怀旧的情感色彩。无论是城市街巷、广场、公园、江滩等抓拍的画面,还是乡村劳动、赶场、闲聊、丰收等捕捉的场景,都蕴藏着浓浓的乡土、乡情、乡愁。如作品《勤奋》中,少年神情专注,笔端落在作业本上,书桌承载着他欲上一层楼的理想和抱负。作品《秋实》,金黄的玉米棒悬垂在屋檐下,小孩子坐在妈妈旁边,有模有样地学着剥玉米,温馨温暖的画景跃然相册。这些照片重新打捞出那段逝去的岁月,诠释了根植于雨城的淳朴乡情,令人反复回味,沉浸其中。
作品视角新颖,构图简洁生动,画面冲击力强,使乡情蕴含的意境得到拓展。这源于王五一独特的视野和发现,是一种摄影修为和内功的叠加。摄影艺术不是简单的图景搬移,而是通过敏锐的视角,发现一种与情感共鸣的意象,通过镜头捕捉稍纵即逝的画面。这些画面已脱胎换骨,浸润着摄影者的思想和情怀。如作品《自家门前》,两个老人坐在门前的条凳上,端着碗笑容甜蜜,女老人抚摸额头,男老人投去关心呵护的目光;金黄的玉米棒悬垂,门神守护,小狗伏在一旁默默观望这温馨的时刻。在《夏收季节》打油菜的场地,小男孩灿烂的笑容、大人的喜悦让人难以忘怀;田园、连枷和收获,构成了乡村丰乐图。人们通过一组组画面,感受到乡情流露,不由自主地产生情感的触动。
黑白照片的魅力在于排除了复杂色彩的干扰,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具有历史的沉淀感和视角语言的独特性,在一段静谧的时光之中,与当今喧嚣的现实世界产生距离美和空间美。画册《乡情》正是聚焦那些逐渐忘却的记忆,以一种情感回归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出摄影者的美学观念和思想内涵。徜徉于黑白世界,市井里呈现的千姿百态,乡情的高度浓缩,常常让人们过目难忘。如作品《喜庆通车》,1985年7月1日,在西门大桥通车典礼现场,人山人海,车辆川流不息,人们纷至沓来,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读懂了黑白照片的视角语言,感受到人们的喜悦之情和欢乐场景。如作品《小帮手》,小女孩拿着扫帚与大人一块扫地,当起家里的小帮手;青瓦边缘,盆景里的兰草、紫薇正在享受闲散时光;整个画面温馨灵动,传递出旧时光的内在美。
抚摸画册《乡情》,我蓦然产生一种臆想,认为可以追踪那些画面背后的故事,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寻找画面中的场景、人物,呈现雨城一种怀旧、变迁的情怀。特别是那些小孩子也已长大,他们如今在哪里、做什么?这些疑惑常常从我的思绪里跳出来叩问,带着朦胧而神秘的色彩。
他们或她们是否还记得这些黑白的剪影?是否也在寻找曾经的家园和伙伴,慰藉自己寻常的人生。如今他们、她们可好,都在哪儿呢?乡土、乡愁连接的根脉,像青衣江水的眷念,流淌着怀旧的浪花。我们在风雨过后的码头等候,期待解开一个个涟漪的谜语。
▌来源:文/倪宏伟 图/王五一
▌编辑:张榕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