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三峡大坝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三峡大坝附近的水域中,有关鱼群的争议却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有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使得附近的渔民依赖捕鱼为生变得理所当然。然而,三峡大坝区域出现了重达百斤的大鱼,专家们却为何禁止捕捞呢?



鱼类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特别是在长江这条重要河流中。这一工程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长江的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江原本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但过度捕捞导致鱼类数量锐减。数据显示,1978年长江的捕捞量超过40万吨,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降至不足10万吨。长江生态的恶化无疑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长江生态正面临严重威胁。



三峡大坝

过度捕捞并非唯一的威胁,环境污染同样对长江生态造成了巨大伤害。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重破坏了水中的生物生存环境。长江中的珍稀鱼种,如中华鲟、白鲟和胭脂鱼,正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中华鲟已被列为濒危物种,而白鲟更是已经功能性灭绝,这令人深感痛心。



三峡大坝

在这种情况下,物种数量不断减少,一些鱼类甚至濒临灭绝,这对长江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

这些珍稀鱼类的濒危状态,是长江生态系统衰退的缩影,也警示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正是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而提出的。



捕鱼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2021年初,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正式启动,为长江生态的恢复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近年来,长江流域多次出现鱼群成群游动的现象,武汉地区杨泗港长江大桥下白鲢“炸窝”的场景,便是这一积极变化的体现。

然而,这些鱼群中除了常见的鲢鳙鱼之外,还混杂着性情凶猛的鳡鱼,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鳡鱼,又称“水老虎”,是长江水域的顶级掠食者。成年鳡鱼体型庞大,体重可达50公斤以上,甚至有百斤巨物频频现身。



捕鱼

对于淡水鱼来说,鳡鱼几乎是“天敌”般的存在,一顿可以吃掉大量的淡水鱼。鳡鱼苗子过去常混入人工鱼塘,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被视为“麻烦制造者”。然而,在长江的生态系统中,鳡鱼的作用不容忽视。

鳡鱼的凶猛习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他鱼类的数量,特别是对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的数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防止其过度繁殖而导致生态失衡。三峡坝区出现的鳡鱼聚集现象,并非是鳡鱼数量泛滥成灾,而是它们正处于洄游繁殖期,为了繁衍后代而聚集在一起。



鱼类泛滥

这再次证明了十年禁渔政策的有效性,长江生态正在逐步恢复,鱼类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鳡鱼数量增多说明长江的环境变好了,食物链也在慢慢健全。



专家不让捕捞的原因

面对三峡坝区鳡鱼数量增多的现象,专家为何坚决不允许捕捞呢?鳡鱼繁殖那么多,真的不担心会威胁到其他鱼类的生存吗?答案是否定的。专家之所以不允许捕捞鳡鱼,是因为他们深知生态平衡的微妙和复杂,以及自然修复的强大力量。

长江水域中,栖息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它们彼此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网络。即便像鳡鱼这样的顶级捕食者数量多了,也难以轻易打破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能自动调整,物种间相互影响,彼此牵制。



白鲟

鳡鱼多了,短时间看别的鱼可能会少,但也让鳡鱼自己间的竞争更激烈了。食物变少,对手变多,鳡鱼的数量自然就会减少,这样就能恢复到平衡状态了。

鳡鱼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在这样的情况相下,周围水域的环境也是会发生改变的,生态环境本身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即使出现暂时的失衡,最终也会趋于稳定。因此,专家们认为,不必过度担心鳡鱼的“鱼霸”行为,更不能人为干预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过程。



鱼类

捕捞鳡鱼,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实则可能引发更大的生态危机。以“四大家鱼”为例,如果缺少了鳡鱼等掠食者的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可能会迅速膨胀,从而消耗大量的食物资源,挤压其他鱼类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生态失衡。

保护鳡鱼,并非是对其过度保护,而是为了维护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让大自然的力量发挥作用,最终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平衡。长江十年禁渔,并非只是为了保护鱼类资源,更是为了修复整个长江生态系统。



鳡鱼

这项政策的背后,是国家对长江保护的决心和长期战略,也牵涉到近28万渔民的生计问题。那么,这些渔民在禁渔后又将何去何从呢?



退渔之后又该如何呢?

只有全面禁渔,才能有效地保护珍稀鱼类,避免误捕,确保长江生态的全面恢复。长江十年禁渔,不仅关乎生态环境,也关乎近28万渔民的生计。禁渔之后,这些渔民将如何转型?政府又将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

渔民转型就业,享受社保,告别捕鱼,迎接新生活长江十年禁渔,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也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攻坚战。近28万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如今要告别江河,踏上新的生活道路,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鱼类

然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下,越来越多的渔民正在顺利地完成转产转业,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截止到2021年初,国家已经落实了251.67亿元的禁捕退捕资金,其中12.97万人已经落实转产转业,17.16万人落实了社会保障。

这些资金,用于帮助渔民购买社会保障、参加技能培训、发展新的产业等,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禁渔后,江里的鱼确实变多了、个头也大了,这是长江得到恢复的结果。政府给渔民发了补偿金,还帮他们找新工作,这样既保证了渔民的生活,又一举两得。



无人机拍摄的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渔船拆解现场

螺山镇就组织了焊工、驾驶员、计算机操作、水产养殖等技能培训班,并定期举办招聘会,帮助渔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政府还设立了公益性岗位,例如护鸟人、护林人、护湖人等,让熟悉水性的渔民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长江的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渔民的基本生活,也帮助他们提升了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从“捕鱼”到“护鱼”、从“靠水吃水”到“靠技能吃饭”的转变。在不打捞鱼类之后也能够给长江一些修养声息的机会,对于鱼群的繁衍来讲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接下来就是交给时间。



在威弘鞋业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

三峡水域当中出现的百斤大鱼,禁止打捞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渔民的情况相关的政府也做出相应的政策来帮助其生活,这样的情况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生存的基石。



吊起的渔船

主要信源



中国近28万渔民逐步退捕上岸以保护长江生态 新华社新媒体 2020-01-0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