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工优品
第三十六期 宋锦玩偶
“织采为文,其价如金”,在我国传统丝织物中,“锦”素来被认为最绚丽华美的一种。时至今日,锦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服饰领域,而是广泛融入了各类生活用品之中。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以宋锦制成的动物玩偶,它们不仅是家居空间的点缀,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生动例证。
Part 1
古韵新生 艺术融合
当宋锦的古典韵味与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结合,便创造出了承载传统艺术精髓的布艺文创产品,为家居空间增添一抹灵动与趣味。
小象高仰长鼻,憨厚可爱。
小马悠然回首,既乖巧又优雅。
宋锦上的图案细致入微,色彩搭配既丰富又和谐,底纹在光影交错间熠熠生辉,完美展现了宋锦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
Part 2
宋锦流韵 历史长卷
宋锦指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它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及广西壮锦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锦”。
宋锦的起源可追溯至宋代末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传,宋高宗时期,为满足宫廷对于服饰及书画装裱的高品质需求,特地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大力推广此技艺。至明清两代,宋锦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柿红盘绦朵花宋锦】故宫博物馆藏
宋锦风格古朴典雅,纹样设计以满地几何填花为典型特征,花形小巧而结构细腻,图案纤巧秀美,色彩丰富和谐。根据织物的结构变化、工艺精细度、原料品质、织物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差异,宋锦被细分为重锦与细锦(两者合称为大锦)、匣锦及小锦等类别。
其中,重锦因其精湛工艺深受古代皇室青睐,由苏州织造府主导的官府织造,用于装裱名贵字画及特殊服装制作。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宋锦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肯定了其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
当代,宋锦不仅继续在传统领域如书画装裱和服饰制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涉足箱包、家纺、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多元的应用前景。
Part 3
织造技艺 巧手织梦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流程繁复,涵盖从缫丝染色至成品织就的二十多道精细工序。手工宋锦一天只能织10厘米左右。
意匠图
(图源朱一帆《中国古代织造工芝中的花本研究》)
织造前,手工艺人明确织造思路,根据绘画原稿将花型放大并点绘在格子纸上,形成确定图案布局与色彩搭配的意匠图。
挑花架
(图源朱一帆《中国古代织造工芝中的花本研究》)
之后把意匠图转化为可操作的花本。花本制作需用到挑花架记录经线提升规律,它决定了纬线在织造过程中的穿插方式,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图案。
之后,便是织造宋锦的第一步——牵经。织工们根据图纸将丝线整齐地缠绕在经轴上,形成经面。然后,将经轴安装在织机上,并调整经线的张力,确保织造过程中的稳定性。
宋锦织造时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织机上方依据花本中的信息精确指示纬线的选择与经线的穿越路径,另一人则在下面根据提示抛梭穿纬。
宋锦组织展开示意
(图源钱小萍《宋锦的研究与传承》)
宋锦的织造工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织工具备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织造过程中彩抛换色的独特技法使织物表面色泽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
织造完成后,还需要对宋锦进行后处理,包括洗涤、熨烫、整理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宋锦的质量和外观效果。
Part 4
复兴传统 创新发展
近代以来,受连年战乱、现代工业化的影响,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制作技艺几近失传。值得庆幸的是,宋锦织造技艺的国家级与省级传承人们,致力于宋锦的研究与传承,为宋锦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不仅对传统宋锦的织物结构、织机设备。花色设计以及加工工艺等进行研究与恢复,同时通过举办实物展览,和与企业合作复刻宋锦文物珍品,使这些沉睡的历史瑰宝重新焕发光彩。
此外,多名学者为宋锦建立技术档案,编写了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和技术培训教材。其中宋锦织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女士撰写的《中国宋锦》《丝织丝纹》《中国织锦大全》等一系列著作,全面、系统阐述丝绸的历史文化、织物结构、纹色及制作技艺等,降低进入宋锦行业的门槛。
随着近年来国风国潮文化的兴起,宋锦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苏州从事宋锦生产和经营的企业涌现,并致力于保持宋锦的传统韵味,更勇于创新,将古老的宋锦与现代审美、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其以更加多彩的面貌、更加年轻的姿态、更加新颖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今,宋锦已不再仅仅是历史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元素,与当代文化紧密相连,共同书写着新的篇章。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也为宋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关于国工优品
国工优品点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的公益活动。
活动旨在发现和鉴赏植根民族文化、融合当代科技、自主创新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高品质国产消费品,助力东方文化复兴和高端品牌打造。
以上是本期国工优品的全部内容,感谢阅读、订阅、点赞。
想看什么点评,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国工优品
微信号|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新浪微博|国工优品
小红书|国工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