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各地都迎来了一轮大幅度的降温,各类“取暖神器”也轮番登场,但要注意,“神器”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凶器”。近日,江苏盐城的周女士直接将“暖宝宝”贴在了皮肤上,等她一觉醒来把“暖宝宝”揭下时,一同被揭下来的还有自己的一块皮肤。



周女士:“睡觉之前把暖宝宝贴上的,感觉不热,就直接睡着了,结果睡醒感觉很烫,身上的皮就像灰一样,一道一道掉下来,我吓死了,一看血淋淋的。暖宝宝没有隔着衣服就直接贴在皮肤上的,我也没想那么多。”



周女士表示用了药消炎后,伤口已经在愈合。

每年冬天

取暖不慎导致烫伤的事件总是不少

今年1月,演员张馨予在网络上发文表示,眼周尤其眼皮有严重的泛红和刺痛,本以为是在零下40度的天气拍摄后冻伤,后面才发现为使用“蒸汽眼罩”后低温烫伤。


图源:河南疾控

去年12月,一男子捂着热水袋入睡,醒来发现左小腿处刺痛,起了水泡。经诊断,尽管男子被烫伤面积小,但深度已达三度。




图源:央视新闻

暖宝宝温度不算高

为什么还会出现类似烫伤的情况?

据了解,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5℃,研究证明,44℃的热水作用于皮肤6小时才会对皮肤基底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而45℃的热水只需1小时就会造成皮肤烧伤。由于致伤物温度不高,低温烫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伤后很久才会被发现。



发生初期,触及到的只是人体的表皮,如果及时撤离热源,损伤完全可控。但如果对温度产生适应性,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难及时察觉,从而导致热量渗透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烫伤加重。

简单来说,低温烫伤就像“烤红薯”一样,长时间低温烤,表面不黑不焦,而里面已经“熟透”了。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科主任 蔡梅:“‘暖宝宝’的最高温度可以到50~60℃,而且可以持续到8个小时以上。直接把它贴在皮肤上,因为刚开始的温度并不是很高,可能皮肤就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家觉得没什么不舒服,就一直贴着。等到过了几个小时以后,再把它撕开, 就会有一个烫伤,这种烫伤叫低温烫伤。”



医生建议,在冬季使用“暖宝宝”时,可将其粘在贴身衣物的外侧,并且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烫伤。除了“暖宝宝”之外,如果在使用其他取暖设备时不慎发生烫伤,一定要及时做降温处理,并迅速就医。

大家注意!

这些人群容易发生低温烫伤

易被低温烫伤的人群,一般是晚上睡觉不易醒或感觉减退的人,以患糖尿病、脉管炎或脑卒中后遗症、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尤为多见,该类人群夜间入睡后,肢体感觉迟钝,发生烫伤还未自觉,往往是烫伤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被发现。

低温烫伤高风险人群:

1.婴幼儿:婴幼儿表达能力欠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种机能退化,痛、温觉减退,被烫伤不易自我察觉;

3.糖尿病、脉管炎等疾病的患者:此类疾病常导致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对温度感觉能力减弱。

4.女性:由于生理功能的差异,冬季手脚易冰凉,较男性而言使用“取暖神器”较多,发生危险的几率较高。

使用这些“取暖神器”要小心

取暖用品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身体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同一部位皮肤也最好不超30分钟。

暖宝宝:不能直接贴在皮肤上,而应隔着衣服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烫伤,用之前套个保护套。

电热毯:通电时间不要太长,上床入睡时应关掉电源,避免彻夜使用。最好选用调温电热毯,可在温度合适时调到保温档。

热水袋:不要灌水太满,装70%左右热水即可,水温不要太热。放在脚下取暖时,可以用毛巾把热水袋包上,不要使热力表面直接作用在皮肤上,同时,每隔30分钟换个位置更安全。

暖手宝:通电时,不得将电暖手宝抱在怀中,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可以套上“保护套”,同时注意温度不要太高;严禁摔打、坐压、锐器划刺暖手宝,以免造成漏液。

紧急处理低温烫伤

记住“冲脱泡盖送”五字诀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科主任 蔡梅:“如果被高温烫到,赶紧先用冷水冲半个小时,要用干净的水源冲。如果你有伤口的地方呢,你最好拿干净的纱布给它适当的保护起来。还有一定不要撕皮,如果有水泡的, 一定不要把水泡撕掉,因为那层皮肤如果到医院我们是要把它贴回去的,这种生长恢复得才更快一些。”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部分来源:大象新闻、极目新闻、河南疾控

编辑:杨晨、金雨珊(实习)

编审:李菁

终审:毕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