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Ava

来源丨Letsight

ID丨letsight520

最近,一位妈妈在网上讲述了她孩子刚刚考入一所重点高中的经历。


她提到,孩子每天早晨5点多就要到操场集合,学校实行的是高强度、超长时间的学习模式。

看着孩子每天疲惫不堪,这位妈妈经历一番挣扎后决定给孩子请假,暂停上学一段时间,在家调整状态。

这一决定,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充满压力和矛盾的,但在无数家长的留言中,似乎每个家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在这位妈妈的求助帖下,家长们纷纷留言,讲述着自己孩子在学业压力下的困境。


一位家长提到,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时,每天从早上7点学到晚上12点半,第二天还得准时到校。

还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才上初二,每天早上6点20分起床,下午6点放学,作业写到深夜。


教育似乎成了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焦虑源泉。很多家长和老师也承认,现如今的教育模式已经让孩子们不堪重负。


曾经充满活力、踌躇满志的学生,在短短几个月后,往往变得身心疲惫,甚至有孩子出现了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对于这种“内卷”式的教育模式,大家都在寻找一个答案:孩子们的未来究竟该如何走?

01.

教育“内卷”:

是时代的选择,还是父母自愿陷入?

“内卷”一词原本来自社会学,用来描述一个群体在竞争压力下,虽然投入更多努力,却难以实现真正的进步。

然而,教育的“内卷”现象,似乎更具普遍性。

教育的内卷往往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未来焦虑,在中国几乎所有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抱有极高的期望。

传统观念中,学历与成功挂钩,名校成为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就的象征。


因此,父母们往往倾向于将孩子从小投入到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中,试图为孩子争取更多的先机。

这种焦虑导致了教育的过度竞争,孩子们从未享受过童年的轻松,反而在学业和各种活动中处于“内卷”状态。

其实父母的这种选择不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更是对社会“成功标准”的盲目追随。

老师和学校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内卷的推动者。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和老师的评价标准往往偏向于分数和升学率。这种评价标准使得教师和学校在无形中将压力转嫁给了学生和家长。


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排名,老师们不得不加重课业负担,实施“题海战术”或是应试教育。

而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也往往侧重于与高考相关的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以兴趣和能力为导向去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迎合升学的需要,教育的本质被逐渐扭曲。


学校和老师的内卷其实也与家长的期待紧密相连。家长普遍认为,只有成绩足够优秀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学校,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于是,学校为了回应家长的需求,不得不加重孩子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刷难度更高的题、上更多课、减少一切课外活动。

六年级的作业是五年级的好几倍,甚至有的学校把学习压力从原本的升学毕业班,逐渐往低年级推移。


这样,教育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给孩子加压,老师为了应对家长的需求,也不断加压,学校则不得不迎合这种需求,最终形成了一个越陷越深的内卷局面。

即使有家长表示,我家孩子不想内卷,对考名校也没有需求,放过她吧。结果老师却说,那你们想办法转走吧,别影响其他孩子。


他们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整体的升学率,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世界和心理的健康。

最终只会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竞争,活在深深的焦虑与疲惫之中。

02.

教育的真正意义:

从“成功学”到“幸福学”

另一位妈妈的经历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她曾经是名校的学生,但在进入大学后,因为无法承受过度的学习压力,大二被勒令退学了,在家长的央求下学校才允许她转为主动退学。



她亲身经历了读书时期被斩断了一切兴趣爱好,整个青春都围绕着考试和分数打转,这些失去的东西最后只好在大学疯狂找补。

但那时的她早已筋疲力尽,卷不动了。

如今,她成为了妈妈,选择带着女儿,放下了所有的学业压力请假去新疆滑雪。


她从来不为孩子的成绩焦虑,也不在乎孩子是否一定要考名校,只希望她身心健康阳光,且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充满主动学习的渴望。

她的教育理念触动了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深陷教育“内卷”的家长们。

现如今,“成功学”主导着许多家庭的教育选择,家长和孩子都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牵制着。

所谓的成功学摧毁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大家似乎都不能接受失败,却又在面对未来时畏畏缩缩,甚至阻止下一代无畏地前行。


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从小被教育在规矩中成长,习惯追逐社会定义的“成功”。

讽刺的是,大部分人并未真正达到那种“成功”,却每天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不已。我们害怕自己是平凡的,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注定平凡。

这位妈妈直言:“卷教育,不如卷自己。”

与其花费心思让孩子从60分提高到90分,不如研究一下自己如何从年入十万变成年入百万。


作为家长,或许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焦虑,放下对“完美人生”的执念,转而以宽广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

真正的成功并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而是通过个人的幸福感、健康状况和能力提升来定义的。

一个在成长中失去兴趣与热爱、被学业竞争耗尽激情的孩子,无论考上多好的名校,未来能否拥有幸福生活,依然是一个问号。

03.

别让孩子成为

身心疲惫的“成功者”

虽然常常听到家长在吐槽教育真的太卷了,但被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听闻一些孩子承受不住学习的高压,在一些学校甚至组织起了投诉学校补习的小分队,试想一下,我们的教育把孩子逼到什么程度了?


在这场教育的内卷中,我们都应该反思:

我们到底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身心疲惫、得过且过的“成功者”,还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幸福感和内心平衡的个体?


每天,孩子们像机器一样重复着学习、考试、辅导班的节奏。

他们在这种高压下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因为兴趣和好奇心而去学习,而是因为“必须”要学。

在高压之下,孩子忽视了自己真正的追求,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更糟糕的是,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也在悄悄蔓延。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成功”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这种拼尽全力去迎合他人期望的生活,是否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

如果一个孩子在追求分数和排名的过程中丧失了快乐、丧失了自我,甚至身心俱疲,那么,这个所谓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我们只看重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那么教育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空心的“成功者”——一个外表光鲜、成绩优秀,但内心空虚、疲惫不堪的人。


这样的孩子往往无法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因为他们早已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丢掉了自己。

孩子们的未来,不应该被过度的压力和焦虑所困,不应该以健康作为学习的代价。

在这场教育的内卷中,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让孩子赢得比赛,更应该思考,如何帮助他们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幸福的未来。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 往期推荐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