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上将陈仪被押去刑场枪毙,监刑的蒋鼎文给他送来酒菜,陈仪却说:“不必了,若念旧情,给我个痛快,子弹往头上打!”
“公侠先生,你明白的,这监刑官不是我要当的。”蒋鼎文再次将酒菜端到陈仪面前,希望陈仪不要误会自己。
陈仪闭着眼不愿看蒋鼎文,只点了点头说:“我明白,明白……”
实际上,蒋鼎文确实是不愿意当这次的监刑官,因为他对陈仪一直都是尊重的。
早年间,蒋鼎文还是个新兵的时候,因为积极上进,被同乡的一个军官介绍到了陈仪的军队下当下属,陈仪看蒋鼎文是个好青年,也对他照顾有加,这种情感让蒋鼎文牢牢记下。
蒋鼎文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蒋介石的重视,同时陈仪也因实力相当,被蒋介石看重。
后来陈仪被蒋介石任命福建省政府主席,而蒋鼎文有些怨气,因为这个职位是先前蒋介石许给蒋鼎文的,如今一变,反倒蒋鼎文认为是陈仪在背后搞动作。
后来陈仪担心蒋鼎文有这样的想法,便请求蒋介石将蒋鼎文调来福建,蒋介石觉得这事可行,便同意了这事。
不过后来,两人在工作上生出了矛盾,陈仪善于观察,做什么事总给自己留条后路,但蒋鼎文是坚定的跟着蒋介石走,即便蒋介石是错的,蒋鼎文也坚决执行。
以至于后来蒋鼎文比陈仪的官职还高,陈仪不满,于是两人的矛盾就更大了。
汤恩伯也是陈仪手下的一个学生,后来汤恩伯听说陈仪不满蒋鼎文,于是汤恩伯也开始处处为难蒋鼎文。
1948年时,蒋介石想再次让陈仪和蒋鼎文联手治理浙江一带,陈仪当即拒绝,称不愿意与蒋鼎文共事,转身推荐了一直恭维自己的汤恩伯当衢州绥署主任之职。
蒋介石当时想的是,既然他们二人能合得来,那就让二人在一起算了。没多久,蒋介石就同意了。
陈仪是一直都相信汤恩伯的,认为汤恩伯人很诚实,对自己很尊重,两人在一起共事,应该能成就一番。
然而,陈仪的好事坏就坏在了太信任汤恩伯。
解放战争后期,眼看国民党不敌解放军,再加上蒋介石的下野,和一些国军起义后解放军给予的待遇,善于审时度势的陈仪觉得,国民党大势已去,此时起义必然是好时机。
当时汤恩伯的职位较高于陈仪,所以话语权也重一些,陈仪就写信到汤恩伯处,将时局向他分析了一番,并希望汤恩伯考虑起义,开放长江渡口,助解放军渡江。
汤恩伯这人,是个两面派,表面恭维,背地恨不得吃人。从抗战时期河南的“水煌旱汤(汤恩伯)”就能看出,汤恩伯这个人不靠谱,但陈仪坚决相信汤恩伯。
最终的结果是,汤恩伯一边迎合陈仪的起义,一边又将陈仪的计划告诉给了蒋介石,还向蒋介石表明了“忠心”。
最终,蒋介石将陈仪抓了起来,以“煽惑军人逃叛罪”判处死刑。执行前,蒋介石还专门派了与陈仪有过交情、恩怨的蒋鼎文前去监刑。
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蒋鼎文一直都是非常尊重陈仪的,始终认为陈仪是自己的领路人。后来按照陈仪的要求,蒋鼎文向行刑人员下令打头,一枪毙命。
信息来源:陈仪——百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