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
《科幻小说赏析与写作》
郭琦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常常被描述为 “ 小众人的大众文学 ”。 从本质上说 , 科幻小 说的创作者们 , 其实是一个能够耐得住寂寞的群体 。 科幻作家飞氘曾经 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 科幻更像是当代文学的一支寂寞的伏兵 , 在少 有人关心的荒野上默默地埋伏着 , 也许某一天 , 在时机到来的时候 , 会 斜刺里杀出几员猛将 , 从此改天换地 。 但也可能在荒野上自娱自乐 , 自 说自话 , 最后自生自灭 , 将来的人会在这里找到一件未完成的神秘兵器 , 而锻造和挥舞过这把兵器的人则被遗忘 。” 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 因为很多作品的起始的 “ 点子 ” 并不是很大众化的话题 。
比如科幻小说 《三体》的故事创作缘起,可以追溯到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发射的 “旅行者”号宇宙探测器,探测器上搭载了一个标记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光盘,而刘慈欣就是根据这个信息点开启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想象如果外星人捕捉到了这颗探测器,进而发现了地球的位置的话,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假设,最终促成了 《三体》系列小说的诞生。
本文配图:电影《2001:太空漫游》
科幻创作是这样,对科幻小说的解读也是如此。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科幻作品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除此之外,科幻文学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促进。近年来,正是由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民众综合科学素质的逐步提升,人们才对 《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作品、《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有一部小说题为 《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题目中的这串字符初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但如果用英语读出来的话,正是英文 “one to foresee for one another” (意为 “相互预言”)的谐音。这一短语正揭示了科幻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宇宙空间开发、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中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留给科幻作家的幻想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狭窄,因为越来越多的幻想已经或者正在变成现实。例如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其经典科幻小说 《2001:太空漫游》中,就曾经设想过这样一个情景:在火箭发射升空后,推进器部分按照预先设置好的轨迹逐渐降落回发射场,并可以在下一次运载发射过程中重复使用。在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这段描述还只是科幻小说中 “未来技术”的代表。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日渐成熟,小说中曾经的 “科学幻想”逐渐变成了“技术现实”。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文学领域的 “科学幻想”和技术领域的 “科学应用”正在逐渐呈现出一种高度融合的状态。“科幻”与“科学”之间的亲密关系与日俱增。科幻小说不仅仅在文字叙述的层面将科学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更从心理上激发了读者对科学应用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历史上,包括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卡尔·萨根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是因为小时候受了科幻作品的影响,进而投身科学研究的。如果今天的年轻人也能够通过阅读激发出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投身科学研究,成为未来的科学工作者,那么这将是科幻小说对科学界的最大贡献。
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 《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科幻小说在今天比任何其他作品都更具价值,它不仅能够引导个人的人生,还能够引导群体和世界的未来。从科幻小说阅读和创作的关键词中不难看出,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类型,既包括主题向度中对可能世界的推测,也包括对现实社会描述的认知疏离,还包括对科学技术因素的理解和对科学架构的运用。恰如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的那句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幻小说中也有着 “百分之九十九”的科学架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哲学思考,加上 “百分之一”的创造性想象力作为启发,从而为读者构建出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的现实的 “镜子”。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硬科幻中 “星辰大海”的雄心壮志,还是软科幻里 “诗和远方”的浪漫温情,都会为读者带来面对生活的好奇心、面对未来的想象力、面对现实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创新性思维方式,正是人们在 “重识”科幻之后所得到的最大收获。
写作点津:踏上写作的“征途”
中国科幻作家凌晨在《创意写作七堂课》一书中,写下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有人说,科幻小说很难写,那是骗人的!有人说,科幻小说没有套路,那也是假的……”对于许多刚刚开始接触写作的创作者来讲,直接写出一部像科幻小说《三体》或者《银河帝国》那样的鸿篇巨制,然后一鸣惊人、名利双收,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如古语所说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所有的伟大构想,其实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小小的阶段性目标。而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不断走向成熟的动力。
1.
保持创作的信心
创作者要首先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保持足够的信心。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伟大作家的创作历程,其实都是从零开始的。
因此,创作者在动笔之前,要提前对自己的写作活动进行激励。常见的自我激励手段包括给自己定下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目标宣言,贴在墙上每天会看到的地方,或者设置为自己的电脑桌面;此外,还可以着手给自己的作品设置一个封面,用一个想象中的 “成品”促进自己朝着最终目标前进;甚至可以先给自己脑海中的作品进行一番 “书评”,用 “逆向努力”的方法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只有保持足够的信心,才能应对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
注重阅读的输入
科幻小说从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很像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比如当学习者进行阅读、听力练习的时候,就是对外在的信息的 “输入”;而在进行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时候,就是对脑海中内部信息的 “输出”。而在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是学习者自己的思考活动和思维能力。
刘慈欣在科幻评论随笔集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里就列举了一系列曾经带领他走上科幻之路的经典作品,包括《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战争与和平》等等,足可见阅读输入对创作者的深远影响。在进行阅读输入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需要长期坚持:一是要读 “完整的书”,指的是创作者对科幻小说作品的整体阅读输入,而不是东鳞西爪地去读一些片段或摘录;二是要读 “真正的书”,指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自己免于受到一些评论或他人观点的影响。
3.
发现闪光的点子
对创作者而言,科幻小说的写作并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创作的闪光点。
其中两个方面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首先,培养自己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发展前沿的关注习惯。科幻小说的一大特征是其科学架构,失去了科学架构的科幻文学也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永远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科学原理、技术应用的逻辑性。否则,科幻作品一旦出现了科学架构的 “硬伤”,对读者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在写作过程中突出闪光的点子,包括别具一格的创意和想象,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写作主题。
4.
进行勇敢的尝试
市面上,向人们讲授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许多作家在成名之后,也会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写作心得,供读者参考。不过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经验之谈,仅仅是理论而已。
“他山之石”只有在真正的 “攻玉”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在有了写作的创意、激发出创作热情之后,创作者还需要持续地将一腔热情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行动。正所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科幻文学创作而言,找到绝佳的创新点只是写作行为的第一步,而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实际动笔才可能实现。因此作家詹姆斯·贝尔提出了一句关于写作的至理名言:“先写,再写好。”特别是创作者在写作初稿的时候,要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到纸上,而不必过于纠结 “成品”的效果如何。
5.
培养良好的心态
人们常说 “心态决定命运”。在一项创作工程开始之后,创作者往往会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变化。一个常见的心理困境就是紧张焦虑、急于求成的心态。创作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并不利于将写作创意转化成作品中的文字。因此,有作家认为:写作崇尚的是一种“自由又任性”的状态。与其每天绞尽脑汁地焦虑地思考,不如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写作,任由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信马由缰”似的发展。
此外,定下工作量,规定每天的写作时间或者写作字数也是个很好的办法。2023年 “雨果奖”的获奖者、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他有的时候会写得很慢,“写两万字大概需要两三个月”。对此,海漄的应对策略就是 “自律”——提前制订创作计划并严格执行。用他自己的话说, “比如说今天我决定要写去1000字,就一定要写足”。每天定时定量的写作规律往往是创作者写作生涯中最有效的习惯。
以科幻作家刘慈欣为例,2019年火遍中国的电影《流浪地球》其实改编自他多年前创作的作品。在2015年前,虽然《三体》早已出版,但除了圈子里的科幻爱好者之外,他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而 “大刘”(科幻爱好者对刘慈欣的昵称)却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持续创作,直至取得成功。这种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很多著名作家的共同特征。由此可见,当一个科幻创作者踏上写作的漫漫长路之时,“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是应该长期保持的心态,只有坚持才是成功的捷径。
故事写作营年卡(2025)
想要写作却无法坚持下去?
不知该怎样系统地学习写作技巧?
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写出爆款故事?
你身边的写作教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故事写作营”
为你准备了一年的写作计划
携手几大头部写作平台
带你从写作入门直到作品发表
订购「故事写作营年卡」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