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这是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一段经典唱词,可谓气场全开,充满了惊险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沙家浜》是根据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革命京剧选段。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沙家浜》讲述了在波澜壮阔的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某部在伏击了桀骜不羁的日寇之后,阿庆嫂带领着18名新四军伤员隐藏在沙家浜养伤时,所遇到的各种险象环生的遭际。
蛰伏在横泾区沙家浜一带,自诩为“忠义救国军”的土匪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借抗战的名义,实则却暗投了穷兵黩武的日寇。
地下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地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转移,并成功地瓦解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武装势力。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展厅中,有两份极其珍贵的档案资料--一张为一位袅袅婷婷的女子身穿一袭青色长裙的旧照,静静地湮没在历史的画轴中;还有一份名叫陆慧卿的学籍表,那些泛黄香薰的小楷,似在灵动地追溯着历史烽烟的战场。
这两份档案的主人,便是著名的沙家浜抗日女英雄“阿庆嫂”的原型人物朱凡烈士。朱凡原名叫陆慧卿,她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祖籍浙江宁波,3岁时,陆慧卿便随父母一起迁居到了上海闸北。
1937年,穷兵黩武的日军开始对上海展开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陆慧卿所在的复旦大学顷刻间也倒在了一片瓦砾之中。
望着满目疮痍的悲凉和如同炼狱般的街巷,家国情怀满满的朱凡,内心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壮。在国家危难之时,她决绝地做出了人生中的重大抉择--脱下霓裳,换上戎装,同仇敌忾地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之中。
1938年2月,志存高远的陆慧卿,毅然决然地加入进了由中共上海党委创办的“雪影社”。她走街串巷,积极地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而后,陆慧卿将名字正式地改为“朱凡”。
她这样无限动容﹑感慨万千地说道:“‘朱’,即为红色,又代表红军,代表共产党,代表革命;‘凡’,即为平凡,我要做红色队伍里最为平凡的一名女兵。”
1939年5月,朱凡参加了江南抗日联军,并只身前往苏州、常熟、太仓等地的抗日根据地,她义不容辞地担任了抗日宣传干事和夜校教员,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地奔走在抗日的最前沿。
随着上海、南京等地相继被日军攻陷,苏州和常熟的抗日根据地,宛如一把尖刀插入进了日寇的心脏,日军“左顾右盼”,首尾却不能兼顾,桀骜不羁的日寇遂欲除之而后快。
除了日寇频繁实施的“扫荡”和“清野”行动外,“苏常”抗日根据地还经常遭到国民党网罗的土匪、特务等反动武装的不断袭扰。
一年之后,朱凡光荣地入了党,同年8月,她被党中央派往常熟沙家浜任区委书记,同时开展地下工作。朱凡在沙家浜结庐而居,积极地向当地的群众宣传全民抗战的重大意义,同时她还利用农闲的时间,帮助当地的百姓普及文化知识。
随着日寇不断疯狂地蚕食着抗日根据地,活跃在沙家浜一带的抗日队伍逐渐地失去了立足立足之地,为了保存新四军的有生力量,党组织决定向南转移,朱凡也赫然被列入转移的名单之中。
朱凡作为区委书记,又岂肯轻易地“擅离职守”?所以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了下来,继续和诡计多端的日寇、汉奸恶霸、日伪军斗智斗勇。
因朱凡的工作能力出众,敌后也正需要像她这样文武兼备、满腹韬略的同志潜伏下来,组织上遂经过慎重考虑,批准了她的这一请求。
朱凡态度决绝地留在了战略重地沙家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她不仅巧妙地激化了反动武装不可调和的各种矛盾,直耍得那些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的反动势力团团转,朱凡还积极地带领着百姓进行反“围剿”运动,多次成功地粉碎了日寇的“清野”阴谋。
1941年5月,朱凡调任辛莫区任区委书记,她来到辛莫区曹家浜村负责进行对外联络。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位于阳澄湖畔,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商贸繁荣,客商云集。
朱凡为了秘密地开展地下工作,就在曹家浜集市上开了一家名为“春来茶馆”的小店,作为辛莫区委交通联络站的秘密所在地。而她则以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掩护,从事秘密的情报收集工作。
曹家浜集市龙蛇混杂,经常有日伪军和反动武装出没此地,斗争环境异常的恶劣,前任区委书记就是在此被悍匪胡肇汉所杀害,但朱凡却毫无畏惧,依然从容、淡定地成功周旋在悍匪之间。
同年7月,朱凡来到木杓湾的一处尼姑庵与秘密联络员进行接头,因此处香火鼎盛,又非常得隐蔽,是地下党经常召开会议的地方。而就在朱凡刚踏进庵门的时候,她无意中看到了一群日伪军,正在鬼鬼祟祟地向她靠拢过来,朱凡立刻警觉,随即准备离开。
在遭遇突围战时,为了掩护战友能够顺利撤退,朱凡甘愿作为诱饵,引导日军向着密林深处追去,但不幸的是朱凡在突围中,不幸被日军击中腿部,惨遭俘获。
丧心病狂﹑卑劣至极的日寇,将朱凡的衣服一片片地挑破,并将她全身赤裸地吊到房梁上“取乐”,以此来蹂躏﹑羞辱她,以便摧毁她的心理防线和革命信仰。
日寇为了迫使朱凡交代出新四军及地下党的机密,对她实施了灭绝人性的非人折磨与蹂躏,但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朱凡,面对日寇的百般迫害,宁死不屈,她早已经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丧尽天良﹑灭绝人寰的日寇,采取了无所不及的卑劣手段,他们疯狂地折磨着体无完肤的朱凡,妄图以武力等胁迫的手段来撬开她的铁齿钢牙,但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的朱凡却稳若磐石,表现出了一种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悲壮。
而后,黔驴技穷﹑恼羞成怒的日军,为了发泄内心深处堆集的怒火,灭绝人性地将朱凡胸前的肉残忍地割了下来,喷薄而出的鲜血,瞬间将蔼蔼的暮色,悲壮地染成了满天的杜鹃红。
丧尽天良的日寇对于奄奄一息的朱凡,采取了更为残暴﹑更为卑劣的迫害--他们将朱凡残缺的双腿,分别绑在了两艘气艇的尾端,在浑浊的湖面上疾驶,朱凡的身体瞬间被撕裂成两段,殷红的鲜血顷刻间染红了幽暗的湖面……
虞山低垂,哀莘莘学子壮志未酬身先死;昆承鸣咽,泣巾帼英雄慷慨就义赴国难。
在朱凡壮烈牺牲之后,曾经与朱凡朝夕相处的沙家浜的上千名群众,含着巨大的悲痛,动用了数百艘捕鱼的小船在昆承湖里打捞英雄的残躯,整整搜寻了三天,但偌大的昆承湖,风吹浪涌,又没有确切的打捞方向,最终未能如愿。
就这样,朱凡烈士与湖水作伴,永远悲壮地长眠在了碧波之下。
朱凡等一代抗日英烈,用血肉之躯顽强地撑起了中国坚挺的脊梁,他们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悲壮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逆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