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付磊: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会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嘉宾:
陈妙林: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旅游协会会长,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
肖潜辉: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第一届会长,中国旅游集团中旅旅行服务公司外部董事,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张树民: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侨城(深圳)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
付磊(主持人):我们这个环节的话题是“旅游大投资和小投资的盈利模式”。如果把六届以来的“中国服务”推介案例放在一起做比较,可以很明显看到一个变化,大的项目比如投资额几十亿、上百亿项目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像一些创意性的、资产轻的案例比重逐渐增加。圈里面大家也形成了一个意识,是不是旅游大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旅游投资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扩大再生产。第一种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往往就是上项目,要从0到1形成产品,像云上草原就很典型。第二种是内涵式地扩大再生产,就像太湖君来饭店的主题茶歇,实际上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优化来提升能力和竞争力。
我们先请陈总开始。简单说,大小、轻重、缓急,可能就是旅游投资的基本道理和未来的趋势。投资的结果是重资产或者轻资产,大家认识到要做轻资产的话,前提是先有重资产投入,之后才会有轻资产输出。但是这两年很多项目的逻辑起点就是轻资产,投入不超过1000万,回报期不超过两年甚至一年,反正见好就收。比如演唱会和节会活动,这不是传统认知上的投资,但成为各地政府喜欢的项目。陈总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判断和认识?
陈妙林:谢谢!刚才说到投资重资产和轻资产的问题,没有重资产的投资肯定不可能有轻资产的发展。为什么?肯定要用重资产的投资来塑造品牌,然后轻资产才有可能输出,否则的话将无从谈起。
当然从重资产、轻资产的角度来说,肯定轻资产好,轻资产比较保险,重资产就比较麻烦。像中国的房地产基本上都是重资产,为什么房地产都会倒,就是资产太重,对行业的变化看得不透,所以绝大多数的房地产都陷入了重资产投资的陷阱。如果哪一天有房产公司说可以做轻资产,现在有,像浙江的蓝城。但是蓝城也是通过浙江的绿城从重资产开始做出的品牌,现在做轻资产。浙江绿城重资产全部卖掉,卖给中交投,紧接着成立了浙江蓝城开始做轻资产。应该说树立了品牌以后,轻资产做得非常成功,其实我们文旅也一样,如果文旅没有重资产的投资,不可能产生品牌,像云上草原投资30亿也好,60亿也好,没有这个投下去,云上草原的品牌做不起来。我相信将来像云上草原这样成功的旅游企业肯定会有人请他去做轻资产,这是轻重资产的关系。
还有一个已经形成重资产投资的话,比较成功的像无锡的君来饭店,无锡君来饭店是政府的国宾馆,是我们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是做酒店的榜样。我们曾经也去学习过,真的是应该做得不错。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品牌,坚持做一件事情,把服务品质做好。君来太湖酒店,我去年去体验过,去年我们去体验的场景和今天的场景不一样,今天的人熙熙攘攘肯定体验不出这种江南的味道,人太多,虽然大家感觉还不错,但是如果你去君来太湖饭店去,那你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约上三五个好友,煮上一壶茶,吃点小点心,这是江南人过的生活,可能和北方人的豪放有点不一样,但是江南人喜欢这种情调,所以很受客人的欢迎。也许这个茶歇可能不赚钱,但是制造了一个亮点,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会有很大作用。而且因为酒店做得好,对重资产带来了很大的宣传。因为我们都做酒店,我在全国自己建的酒店有30多家,轻资产输出的有400多家,也就是说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刚才听了云上草原的介绍,因为云上草原在我们浙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旅游行业,人气爆满。虽然开业只有三四年时间,而且是在疫情期间开始的,很遗憾作为浙江旅游协会的会长,我没有亲自去考察过,但是我派两个女儿都去过,因为一个女儿在做旅游,我说你去考察一下,一个女儿是冬天去的,她喜欢冬天滑雪,她说去了以后觉得这个地方不简单。她说,这么好的地方你怎么没发现。我说好的地方不能都让我发现了,人家已经投资七八年做下来了,而且那是块荒山,现在做了七八年之后能够做成功。我另外一个女儿是春天去的,她说非常好的项目,因此我很佩服云上草原,我下次一定要专程去拜访学习。
付磊(主持人):谢谢陈总!轻和重是相对的。云上草原作为一个度假区现在看绝对投资是不小的。度假区本身是资金密集型的,把云上草原放在平行的度假区里比较,反而属于较轻的。太湖君来饭店的茶歇,放在茶歇品类里看,绝对是属于重投入的。一般的茶歇不会有没有这么多的场景和载体,吃的、喝的、看的、演的,都超过我们预期和想象。轻和重是相对的,这种错配反而能够产生出奇的效果。
肖总是云上草原案例的推荐者。一般规律是做硬投资的企业转向轻运营,而云上草原恰恰是做旅行社的转向阵地战,应该说与行业通常的认识是相反的,因此必然有独特之处。所以想问一下肖总,在大家对大投入尽量躲避的情况下,为什么云上草原还是很坚决地进入度假区运营,您对它这么认可,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肖潜辉:谢谢主持人!我对云上草原很了解,因为我在春秋旅游做总经理的时候,孙总的常州春秋旅行社就是我们的代理,是多年的老朋友。从做旅行社到做景区的历程,我还是比较清楚的。我们现在回顾一下,旅行社是轻资产,做了云上景区是重资产。到底秘诀在哪,或者说成功的经验在哪,或者说怎么控制风险的。我认为第一点就是说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精明的选址结合在一起。他本身是75后,就是一个年轻人,而且他的爱好是很丰富的,爱汽车,对红酒也有研究,大学的时候他就创业了。他对年轻群体非常了解,不是一般性地说要做哪个年龄段的客群就去做,我认为孙董他们团队是对年轻人尤其是长三角的年轻人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这一代年轻人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相当于是两种人,他们太愿意为喜欢买单,只要喜欢,哪怕是信用卡刷爆也要把这个单下下来。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对阿那亚的创始人马总的访谈,主持人问马总你一共做了多少个阿那亚的项目,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做了6个,然后他说分布在北戴河、北京和三亚等地方。十年做6个项目应该是不多的,他的回答里面有一句话让我非常吃惊。他说,我这6个项目的市场定位不是项目所在地方的周边,而是北京。他做的是北京市场,北京人冬天喜欢去三亚,所以有一个项目就做在三亚。后来主持人又问马总,为什么只做北京人?马总说因为我深入了解北京人,他们喜欢什么东西,我能够把需求变成供给,而且这是阿那亚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我想这同样也是云上草原很重要的一点。至于精准选址有关的资源、区位,前面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还有一点也是比较重要的,酒店是一个标品,可以轻资产,国际的经验、我们自己的经验、开元的经验都充分证明,但是景区是非标的,景区做轻资产比酒店做轻资产难100倍,很难。甚至存不存在景区的轻资产模式,我个人也打一个问号,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他们的第二个经验就是云上团队在做重资产的时候是强烈的低成本思维,以低成本思维做重资产。不是说钱随便砸,每一笔投入,每一个项目的预算,精打细算的程度,前面试错的过程都是很周密的。像刚才曙光总讲孙总很谨慎,旅行社别说花1个亿,花100万心都是怦怦跳的。孙总在常州做过恐龙主题酒店,很成功,也在杭州周边做过漂流项目,还有好多的前期项目。这些都是做成云上草原的铺垫。而且我认为他在做景区的这些老板里面是看项目最多的人之一,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有好的景区项目,马上带着团队日夜兼程赶去看,最善于学习和研究,这就让他从别人的教训和经验里面了解怎么去控制风险。而且他从前面项目不断测试中学会控制风险、控制成本,我想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烧钱肯定是烧不出云上草原的,不够烧。
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控制风险是分期投的,从投第一笔钱到现在,投资没有停过,年年投,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有新业态置入云上草原,一开始从年轻人喜爱的项目开始,后续投亲子项目、疗修养项目,循序渐进。我9月份刚刚又去过一次,他们有一个新的业态也是很亮的,洞穴温汤,也是非常好的。不是一次性砸进去,不断地投,分步完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付磊(主持人):云上草原的投资决策是2019年形成的,但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市场摸索,在旅游行业沉浸很多年了。其实旅游投资行为不是头脑发热,政府来招商,给你好政策,你就进来了,事实不是这样的,还是基于自身对行业、市场的判断。
我们体验了太湖君来饭店的主题茶歇。今年大家比较推崇的就是这种沉浸式、场景化的项目,包括“十一”期间引起了媒体关注的“跟着团长打县城”。有时候我也很难划分参与性和沉浸式。很多参与性的项目,很难说是沉浸式。沉浸式还是要求全身心地进入。场景化也不是在一个环境里面干完事就是了。太湖君来的茶歇是把一个故事引过来,大家进入角色,这就是场景化了。
沉浸式也好,场景化也好,科技的加持是不可或缺的。但我们行业本身并不掌握核心的技术,因此这种项目在推的时候会遇到矛盾或者困难。我们请树民总介绍一下,这种困难能不能协同解决,以及这种项目的前景如何?旅游企业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树民:谢谢主持人!华侨城旅发公司主要针对自然人文类景区开展业务。面对新的形势,大家都在作创新。以我们运营管理的深圳市龙岗区的自然人文景区为例,今年针对新的形势,我们做了两方面的探索:上半年做了一个纯文化的探索,有点儿类似刚刚邹总谈的“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场景复原性的演出;下半年做了文化旅游科技的探索,引入了敦煌文化的展览,并在这个展览基础上,有XR科技沉浸体验。因为有创新实践,所以今天谈这个话题还是有些发言权的。结合主持人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不掌握核心技术会不会困扰”?这一定要先作根性分析,才能说清问题本质。现在做旅游,如果不从根性思考和认识问题,就有可能又是盲目跟着潮流走弯路。刚才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首先还要看:为什么突然之间就遍地都沉浸、遍地都场景了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企业一线,常常遇到突如其来的新形势和新潮流,乍接触、看不透的时候经常会焦虑到底跟还是不跟?所以逼迫着大家都必须溯源地想最本质的东西。我感觉这个潮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疫情之后的游客表达欲。我们在龙岗区的古镇,疫情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年30多家旅拍店就开起来了,很多年轻人来,满大街都是古装和跟拍。今年夏天,正好我一个北京的朋友到深圳,我们聊天谈到正在进行的奥运会,他对这届奥运的感觉就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真是太自信了,在国际赛场上既有成绩,又敢于表达,而且还很会表达。现在年轻旅游者也是这样,非常自信。他们展现自信,自然就会找自己民族文化的文脉元素,所以这种沉浸式的场景化的旅游方式必然会出现。第二个,是企业家的不断创新精神。上午和下午演讲的几个企业家,都在创新产品,都在整合资源。上午一力局长作总结点评的时候,尤其讲到几个企业家都在挖掘在地文化,形成旅游场景。我感觉企业家的本能,就是不断地创新,推动旅游行业不断地向前滚动发展。刚才陈妙林董事长和肖老师也都讲到了,我不再多啰嗦。第三个原因,技术企业也在寻找可以转化和变现的消费大市场。从旅游视角看,尽管技术和科技力量不完全掌握在旅游企业手里,但必须看到,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转型,会在寻找应用市场的过程中和旅游消费趋势相向而行。例如刚提到我们引进“展览+科技”的业态,曾经找了很多家进行评估和对比,最后找了北京的“时代在线”,这家上市公司原来是深耕广告业务的,后来随着市场变化,敏锐转型,前两年开始研究“元宇宙科技”和相关应用,后来感觉到旅游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这么大,就开始加速推进。所以在合作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已经是抢占了一个先机,彼此都是在相向而行。
第二,“这类项目,前景如何”?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前景非常广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这契合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追求。传统的旅游企业,现在都需要创新突破。例如华侨城,一直以来都是在整个旅游行业遥遥领先去在做业态创新,也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尤其前些年在基于“旅游+地产”的“产品+利润”融合模式、大投资时代进行全国引领性产品的迭代研发等方面,都做得很成功。但现在形势变化太快,全行业的传统业态都面临提升,门票经济也都在承压。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华侨城也必然面临。但我们较早就认识到了“沉浸式是新的领先能力”,并一直在朝内容生产方面延伸。我记得前年去贵州的铜仁谈项目,当地有一片古文化街区投了几十亿改造,但当时里面业态比较空,如果做好肯定是能有很好经济效益——我们当时谈的,就是看看怎么通过沉浸式或者场景化的内容,进行拉动和盘活。这不是孤例,这是一个现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突破性诉求。第二个原因,是这符合行业延续递进发展的必然趋势。上午高总编曾讲到盘活存量的四字诀是”去、关、提、续”,我感觉很精辟。比如说,我们发现自己“有场景、有空间”是最大的既有优势,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在内容生产上已经走在我们前面,那先引进来合作,就是一种很直接、很实用、很便捷的能力接续。先解决眼前能力接续、效益不下滑的问题,再解决自己研发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所以,这个行业将来可能就会朝这个“空间+能力”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总结地说,这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量在发生变化:原来是投资为主,现在是内容为主;原来是大空间为主,现在是文化内容为主。这是行业趋势使然,是行业力量在推动,所以前景会特别大。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独角兽企业。
第三,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要注意什么?至少需要注意三条:第一个,是要“真沉浸”。沉浸式,肯定要先有场景化;但不是场景化了就肯定能达到真沉浸。我今年先后调研了很多文旅科技融合的沉浸式项目,说实话,很多项目还没等沉浸进去就很快“出戏”了,然后就怎么也再“沉浸”不进去。我给大家汇报我的个人感觉,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现在文旅科技沉浸式项目最好的,还是“消失的法老”,可能能够紧随其后的是“风起洛阳”。“消失的法老”把整个埃及金字塔的文化讲透了;“风起洛阳”是把人带入了、在一个大游戏场景里面互动了。第二,必须要遵循投资的逻辑。刚才大家都讲到好多投资细节,我也有很多实践感悟,就不展开说了。第三条,是要综合。一定要知道,这种沉浸式项目不是能够单独撑起来一个目的地、单打独斗就能形成核心吸引力的“唯一”力量,而只应该是综合力量中的一种力量。做项目,还是要有“综合项目”的逻辑,产品要丰富。同时,包括压成本、建团队、政商关系和未来的第二、第三曲线等等,都有很多门道。时间关系,我就先说这么多。
付磊(主持人):现在好多项目游客还没进入角色就结束了,沉浸式应该像泡澡那样,泡透了才能得到收获。
我们讨论投资大和小的问题,有轻和重的逻辑。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国民的人均旅游花费要超过1000元,创历史新高。但为什么这个新高跟我们行业的感受有很大的差别呢?其实这1000元是分子,行业是分母,分数的大小是有分子和分母共同决定。分子是增长了,但分母增加得更多,因为更多的主体进入到旅游业中。同样是1000元总花费,原来的分母是10,现在分母是20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整体市场繁荣,自己却没有分到那么多实惠。
企业投入确实在变轻,因为市场就在轻型化,整个市场在变轻。以前人们出门兜里要揣上5000元,现在500元就敢出去,回来还能炫耀。现在出去旅游一大圈没花钱反而是最得意的事。在整个市场变轻的情况下,我们投入的逻辑和模式肯定要做出调整。陈总做了很多品牌,在这方面感受肯定很深。我想请教一下,对旅游企业拿自己的钱投入有什么建议,或者有哪些坑是需要规避的?
陈妙林:投资投了30多年了,我认为大的投资还是要充分谨慎,谨慎、谨慎、再谨慎,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因为我们旅游行业的人都知道官方的数字和我们做企业人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希望作为旅游投资人不要被忽悠,要充分地根据市场。我看陈董事长在笑了,他同意我的观点。特别是大投入,云上草原是比较成功的,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项目。这个项目成功,我认为主要有四点。
第一,他们的创始人有战略眼光,有敏锐度。做旅行社的人对市场的敏感度比一般投资人敏感度更强一点,所以对市场的敏锐度选址选得非常好。
第二,地方所处长三角中心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项目去北方投资看看,比如说你去投长白山,首先经济水平不行,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行,怎么行呢?所以在长三角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地方投,和其他地方投,投资是不一样的,甚至落后地区的投资,固定成本的投资可能还要更高一点。因此所处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他们的团队从曙光老总这里就看出来了,水平很高,能一套套算出来,如数家珍,团队肯定是非常优秀的。
第四,政府的支持。我经常说投旅游在江浙地区、长三角一带投资是最好的。我认为安吉肯定对他有很多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总书记在浙江任职的时候就在他们那个地方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对于他的项目有极大的推动。
因此我觉得这四点使他能够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为什么我说重资产投资要小心呢,他们总投资60亿,现在号称投30亿,肖潜辉老师对他们比较了解,肖老师说是实际投资20多亿,我认为20多亿还是可以的,因为你一年有5个亿的营收,但是20多亿,将近1个亿的银行贷款利息要支付,还有根据你自己介绍7000万的税收要缴纳,5亿多,1.7亿走了,还有员工工资、水电成本等等,其实利润也不高,但是现金流还可以。旅游企业上市是没有意思的,严格按照标准要剔除折旧,现在不上市不用剔除折旧,利润高就可以折旧折掉,税收可以少交,这个套路我们旅游企业都知道。但是总体算起账来也是自己所剩不多。当然我在问肖总你们两个包括携程、同程都投了你们,我认为很好,给你们带来充分的流量,如果要说成功的话,可能第五个成功之处就在这里。因此我说在这里向大家泼冷水,重投入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因为政府投资旅游的积极性非常高,如果有可能政府这里争取一点政策和支持,那是最好的投资回报率。谢谢大家!
付磊(主持人):陈总是精于算账的人,投资是个体化的行为,算好账是前提。前几年旅游的重型投资特别是像度假区的投资,是伴生性的,比如跟房地产伴生、跟产业园区伴生,形成了很多盘子很大的度假区。在项目可研的时候就瞄准了要提升过夜率,财务模型测算的时候都是人均停留五天四晚,人均花费七、八千甚至上万,所以自然要建设很多的消费性项目。
陈妙林:我插一句,云上草原的项目带给社会收益是非常大的,给农民致富带来多少收益,社会效益非常好。所以在社会效益越好的情况下越要多向政府争取一些政策,谢谢!
付磊(主持人):它有很强的溢出效益。如果把余村也算上,云上草原的规模是很大的。我们绝大多数的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建设时跟现在的财务条件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也是完全不同的。现在面临不小的困难,但大家又希望有一个好的过渡期或者能够发挥功能。对于这种重资产的度假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请教肖总,对于他们有什么建议?关门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肖潜辉:我先给陈总刚才讲的观点做一点补充。云上后面二期的龙王山就是以他们当地政府的投入为主了,云上草原就变轻了,大概投30%左右,所以这个负担一下就下来了,刚才陈总所讲的,第一期做到位,有经济效益、有社会效益,政府可能就跟来了。而且市场也会跟,同程、春秋也投了云上,完全赞同刚才陈总所讲的意思,我回答一下主持人这个问题。
我认为现在市场是比较疲软的,消费是比较下行的,企业对市场的感知和宏观的统计数据是有很大的出入的。肯定不能说企业感觉不对,是我们的先天有问题,我们的感知系统错误,肯定不能这样讲。但是也不能说政府的数字就不对。比如说连携程都统计进去了,携程三个季度可以做到100亿的利润,当然这个数据就不一样了。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度假区怎么办,现金流还是可以的,但是收益、营收利润都在往下走,我看全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也都不太乐观。
时间关系,我不说多的观点,我只讲一点。度假区实际上现在都在功能复合化或者说增加除了主功能以外的功能。比如观光景区在做度假,度假在发展观光,体育赛事户外,甚至是康养都在做。反过来比如张家界是自然观光的地方,也要做小镇,目前暂时是比较失败的。现在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亏得很厉害。如果请我们陈总去可能情况就不一定了。我们可以看西昌建昌古城的效果就非常好。现在景区越来越分不清楚是观光景区还是渡假景区,但是相互之间在融合综合化、目的地化,这是确实。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持续地提升你的产品力,这是问题的核心。现在实际上并不是说我们市场疲软,所有的景区都是同步下降的,不是的,依然有盈利比较好的,依然有或者是减少收益,减得不多的是有的。所以也有一句话叫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我是比较赞同这句话的,就算你比较困难,但是提升产品力是一定不能松懈的。因为现在我们的消费者都是冲产品去的,甚至在你的产品上要能得到极致体验,对产品越来越苛求,我们中国现在旅游者,我认为是全世界最苛刻的旅游者,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变化。就像我们唐山宴讲的,不变的就是一直不断地变,我们消费者对旅游经营者要求越来越高。我这里想简单地举一个长隆的例子,没有上市,也不做地产,就是做长隆的景区项目,非常成功。我也私下请教过苏总,他说他全部的注意力就是在产品上,我们好几位演讲嘉宾都自称是产品经理型的掌门人,我认为这真的是道出我们最大的秘诀,这也是长隆的经验。你不太好说它到底有多大的创新,更多的可能是微创新。曙光也说了云上草原在产品上也是微创新,你说哪个是原创的也比较难。但是你要不断地提升,只要抓住了这个,我们还是有渡过这样的难关的机会。
付磊(主持人):谢谢肖总!其实太湖君来的茶歇就是这种性质。茶歇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带来营收,但酒店有了这样新的服务形式,客房入住率就上去了。一个小的投入可以撬动一个大的投资回报。
肖潜辉:我相信通过中国旅游协会这个会议的平台的传播,一定会有游客为了太湖酒店的茶歇而去选择住两天的,我相信一定有。因为我刚才拍了照片,我们总经理在演讲的时候,我就发我上海的同学,他们中有人表示要去体验。他们说这无愧于英式下午茶,极致体验,我很看好这一点。
付磊(主持人):您说得对,这代表了中国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应用。我们知道各地政府对旅游的诉求很多,旅游就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引擎。我们也发现这两年各地政府在吸引投资特别是旅游投资方面,政策工具基本上没有了。原来是肥肉搭瘦肉,有配套房地产用地或者税收优惠、先征后返等等充足的工具和弹药,但这两年都剩骨头了。希望多产牛奶但没有草喂,所以这两年各地的招商会有些尴尬,推介的前景非常好,但跟风的寥寥无几。一方面政府非常饥渴,希望有项目进入来解决一些民生问题,但市场风险很大。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在寻找机会,毕竟如果没有投资的话很难做大做强。请教下树民总,怎么弥补这个落差?
张树民:我个人的观察,的确形势在变,整个旅游业都在转型,地方财政也在发生很大变化。某种程度这个落差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地方这个落差还相对明显。但是,我个人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它是暂时的。为什么我有这个观点呢?
首先,借着刚才两位嘉宾谈到的“轻和重”的话题,我想先说说我对投资量、竞争力两个方面的认识,这一直是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项目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第一方面,先说投资量。不是说投大项目就好、小项目就不好,或者非要把“轻和重”作为衡量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准。刚两位老师都对“云上草原”项目进行了点评,提到是由轻资产的旅行社企业投资重资产建设山岳旅游景区的典范,这点我也很认同。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评价项目好坏,不单单看“重和轻”。从企业的视角,我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总结成两句话,和大家分享。第一句:“投资如不重,肯定会生病”。为什么?现在旅游本底资源,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政府招商引资,肯定希望你投资,前期轻资产进入也行,但将来肯定还是会希望你投重的。对值得的项目,企业如果不做一些重投,压不住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句:“项目不敢轻,肯定没拎清”。这和第一句,并不矛盾。企业敢进行轻资产输出,这肯定是已经有了不少案例,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研判能力和运营经验,已经有了能做好同类事情的底气。有了这种底气,如果再能够有重资产科学搭配的可能性,肯定会做出好项目。所以,不是轻和重的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能力把事情做好的问题。
回过头我们再来分析:地方政府为什么会有这种招商的情况?其实,也很好理解。我认为地方政府招商,无外乎三个诉求:第一个诉求,肯定是投资量诉求。我们各地政府,总体会是发展指标竞争型的政府,每年的引资量是重要指标;再加上一些地方财政是“吃饭财政”、“过日子财政”,发展还是需要外来的企业来投资;企业又专业,又带着钱来,我只给你优惠政策,你就能把项目搞好,这是政府引资初衷。第二个诉求,是影响力诉求。为什么地方政府会找有案例、有品牌的企业来合作,首先就是在看企业自身的影响力,然后再想能引入这件事儿本身也可以做出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好项目最终呈现出来就更提高当地影响力。第三个诉求,是审美偏好诉求。为什么有时候请这家来而不是请那家呢?肯定也是有当地政府偏好诉求的。这三个层级都会有,但我认为政府排第一的应该是投资量,这无可厚非。但现在,政府领导也都越来越凸显格局,最初从谈轻资产合作切入也都成了可能。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说现在这个状况是暂时的呢?经过疫情,从整个横切面看,现在旅游业所发生的快速变化,是从“投资为王”到“内容为王”,从“建设为王”到“创新为王”。魏老师说,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下半场。旅游企业现在都是先适应变化。一边是针对过去情况先保生存保业绩,一边是面对未来发展同时练能力。这是个提升的过程,也肯定会有个提升的阶梯,等能力练成、能够在新情况中游刃有余之后,企业与招商引资相匹配的精准投资就成为趋势了,政府和企业也就会从现在的衔接点,转变形成新的契合面了。
我们现在也在洽谈一些优质资源项目,总体感觉现在地方政府越来越开明了。视野已经放得比较大,想投新项目的诉求当然有,但更多的基本诉求是盘活项目。只要企业有好品牌、好眼光、好研判、好方案,能够精准盘活存量项目,政府不一定还向以前那样还会要求必须有巨大的投资量。所以,最终政府和企业的结合点,终究会归于是否“真正有能力”的结合点。刚问到,怎么解决这个落差,主要还是要靠时间,在知道是“暂时的”基础上,企业的能力要提升,地方的观念也继续要转变,大家都变化,自然就解决了。当然,这个时间段,越短越好。
付磊(主持人):谢谢树民总!旅游投资是一个大话题。“中国服务”推荐的都是成功的案例。成功案例其实不是抓住了别人抓不住的机遇,而是避开了别人避不开的坑,所以做成了。建议明年“中国服务”推荐一些“不推荐”案例,让大家知道有哪些坑需要躲。不管大投资还是小投资,希望所有投资都能赚到钱。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