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精准对接“国家火炬计划”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园区、服务中山、面向大湾区,坚持“高、新、特、精”的办学理念,精准对接产业新发展,成功创造了高职教育“院园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成为全国131所、广东省10所之一、中山市唯一一所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于一身的中国高职院校,谱写了一部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华美乐章!



筚路蓝缕

“四个优先”建设“园区大学”

伶仃洋畔,实业之城。1990年,国家火炬计划落户伟人故里。以“三来一补”为起点的火炬开发区,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迅速形成了电子信息、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汽车配件五大主题产业,同时建成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六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产业归类聚集的集群效应初步彰显。

高技术产业催生高层次职教。火炬开发区深刻认识到,需要一所自己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再造产业链的强大动力源,培养园区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早在1997年,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就与当时的中山学院合作在当年建成启用的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试办中山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大专班;2000年,张家边企业集团公司与株洲工学院联合创办中山包装学院(实习基地),为国家级包装印刷基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3年,火炬开发区与株洲工学院联合向中山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提出申请,在原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校园、校舍及邻近四间工厂基础上,依托中山包装学院(实习基地),创办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4月28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实现当年获批、当年挂牌、当年招生的奇迹。

为更好地统筹园区资源,适应园区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火炬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主导下,学校成立了由区管委会、区属十大总(集团)公司、学校三方组成的董事会,制定《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章程》。在董事会统筹下,区党工委、管委会通过“四个优先”倾力支持学校发展:学校用地优先规划,学校问题优先解决,学校资源优先配置,学校投入优先保障。产学研深度合作、政校企资源整合,为独立办学注入了强大的产教融合基因。

强基固本

“四个合作”催生“火炬模式”

经过2年多的办学实践,学校于2006年正式走上独立办学之路。在政校企三方紧密联动之下,学校实施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为核心的机制创新、改革发展与强基固本之路。

合作办学。为解决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协调下,学校与火炬开发区工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共同盘活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政校企三方共同组建校区管委会,建立生产性实训校区。学校依照产业对接、专业对口的原则,吸引合作企业入驻,企业提供实训岗位。2010年4月,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印发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凡是火炬开发区辖区内各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到火炬职院兼职任教,均可申请6000~20000元不等的政府奖励津贴。

合作育人。学校依据“园区经济”运行模式特点,对照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开设包装印刷、信息工程、光机电工程、经济管理、电子工程、生物医药等6个系27个专业;提出了构建“三三五”人才培养组合机制: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段,学生毕业时要获取三种证书(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将学生的岗位实习教育切割为五段;实施“深海探珠”计划,要求专业教学团队要带着任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深海”,去获取课程改革的“珍珠”(第一手资料);要带着问题钻进生产一线,掌握生产环节、岗位群的运作衔接;要带着成果浮上来,把研究成果编成校本教材,重构课程体系。

合作就业。积极探索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家庭“五位一体”的就业模式。充分整合优质就业资源,与企业深度融合,合作开办了“松德机长班”“纬创班”“中荣班”“中智班”等订单培养班,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

合作发展。截至2010年,学院含继续教育在内的毕业生,累计近万名留在中山高新区就业。在实训校区,入驻的18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在这一平台上产生了25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校企双方正走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开幕。时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学校党委书记、代院长邹鑫在会上作题为《依托工业园区,建立董事会制度,实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介绍(全国当时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1215所,作经验介绍的仅2所),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催生的“中山火炬模式”正式走向全国。

砥砺奋进

“三精三融”建成“国家骨干”

近10余年来,火炬开发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启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内涵的“二次创业”,原有的六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调整为八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要求学校加快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八大主题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对接园区主题产业,将原来的6个教学系、27个专业调整为生物医药、包装印刷、电子工程、装备制造、信息工程、光电工程、现代服务、管理工程等8个专业教学系、32个专业,专业与园区产业高度匹配。

为服务火炬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以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为契机,于2015年制定“院园融合”服务园区产业育人模式改革的总体方案,实施以“专业精准对接产业、课程精准对接岗位、实训精准对接生产”为核心,以“融体制、融资源、融行动”为重点的“三精三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利用学校区位优势和园区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特色专业群与园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紧密对接;课程内容更新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实战化实习实训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完善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链。针对产业升级新需求,新增光电技术应用、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淘汰人物形象设计等10个与高新区产业发展匹配度低的专业,先后共建易山重工学院、信达光学学院、金源机电学院、明丰电子学院、咀香园健康食品学院等7个企业冠名的产业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将专业群建设落实到产业链上。

为确保“三精准”育人方法的有效实施,学校提出了体制融合、资源融合、行动融合“三融合”保障措施,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优势和园区职教资源优势,突破体制障碍,发挥政府主持、行业企业主导、学校实施的作用。一是通过建立促进“产教对接”的长效运行机制,组建适应“园区经济”运营特点的学院董事会,实现“体制融合”;二是通过政、校、企共同致力人力资源(师资与技术顾问)跨界开发,联合共建生产性实训校区和产业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设施设备培养人才,实现“资源融合”;三是通过建立推动院园融合发展的多样化合作平台,推行产教紧密对接的人才共育,建设“产学研创”综合体助力政府、企业和学校“双创”同行,实现“行动共融”。2014年、2018年,学校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二等奖。

2015年,省委政策研究室专门调研学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做法,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何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难题——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做法与启示》;2016年,学校正式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验收,跻身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的前200强,同期,被列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实现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目标继续奋斗。

党建领航

“双高争先”高擎“职教火炬”

步入新征程,学校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核心,对接园区6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3+3”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产业)生群(专业群)、以群建院、以院助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同时结合大湾区和开发区产业实际情况,重新规划五大复合交叉型专业群,形成对接产业紧密、专业群特色鲜明、适应并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优势特色专业群,积极培养满足区域产业技术升级的复合型和跨界型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八个聚焦八个提升”党建总体思路,将党旗插进产业园区,打造“四链六联”党建工作体系;构建“党建铸魂+特色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一院一特色”思政育人品牌,引领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目前,学校与园区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共建19个党支部,通过“链上党建”把党旗插到园区师生活动全域,“把党旗插到工业园区”列入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典型案例。

积极构建产教关系自动调节的职教生态体系。牵头整合园区560余家规上企业资源,打造“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与华帝、明阳等本土优质企业分别组建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联合体和共同体“两翼齐飞”,实践中心“多点开花”,孵化出“光大光学”“美景光学”等湾区优质企业,助力9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一条街就是一个超级孵化器”等11个案例入选省级以上产教融合案例,获全国产教融合50强。

通过持续推进“深海探珠”计划,出台《教师“深海探珠”多维度实践锻炼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畅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海洋”的通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岗位标准开发、工改技改、新产品研发等活动,探回“三教”改革的明珠。将园区企业的361项新技术、1226项新工艺、105项岗位新标准引入课程,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三教”改革,建成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专业群,形成“一尖(包装策划与设计)五强(智能光电、应用电子、药品生产、数字媒体、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国家级产业园——高水平专业群”的共生共荣新生态,服务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一批青年教师博士参与国家级专业、课程、教材、基地和项目的“五金”建设,取得教学成果奖、教学大赛、课堂革命案例等国家级教学荣誉,成为学生喜爱的“金师”。师生获国家级奖项200多项、省部级奖项300余项,2022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二等奖1项。

致力于为大湾区培养“五育并举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园区企业建成“桂山德艺养成坊、火炬学徒训练营、香山工匠锻造场”等一批特色工匠训练基地,火炬学徒培养模式享誉全国。“朗漫”“泽芯”等火大校友企业正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火炬明珠”。树立“留学中山”品牌,招收来自亚洲、美洲、非洲等20余国留学生,致力打造具有“世界范”的时代工匠培养高地。

学校瞄准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坚持大小兼顾,以全国视野,定向发力,通过项目为媒、整合资源、发挥专长、精准施策,争做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的排头兵。组建珠江西岸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四合院”,月均“转化”1.5件专利;组建“青年突击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把课堂、实验室“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通过“科技+教学+学习+实践+服务”融合的一体化模式,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对口帮扶六盘水幼专获贵州省东西部协作示范校;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受团中央表彰;乡村振兴催生出“一朵菌脱贫一村人”“一条鱼致富一条村”“一枚果创生一条链”的生动案例。

星火成炬二十载,向光而行新时代。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不忘育人初心,勇担复兴使命,秉承“立德明志精业惟新”校训精神,以二十载辉煌为基石,继续高擎“职教火炬”,弦歌奋进,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文/朱俊 樊向前 钟嘉妍 图/中山火炬职院提供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来源:中山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