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各解放区都有自己的银行,各自发行货币。此外,有些地区还流通着种类繁多的区域性货币和地方流通券。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各解放区之间的割据状态被打破,各地物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统一货币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对此,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深有体会。
他有一次带着夫人和孩子从陕北到河南开会,路过山西五台县一个乡村时,想要去路边一家小店买几个烧饼充饥。结果店家不收陕甘宁边币,只收晋察冀边币,最后什么都没买到,孩子也饿得大哭。董必武的夫人无奈之下,只能用一块布料换了两个烧饼。
这件事让董必武深切体会到了货币统一的重要性。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一财经。
董必武提议组建中央银行,起名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建议。
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一幢三层小楼内正式宣告成立。就是在这栋小楼里,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了。
这套人民币的票版设计者是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工作人员王益久和沈乃庸。
王、沈二人在设计之初,出于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提出要把毛泽东像作为主图绘制在人民币上。
可是这个提议被毛泽东婉言谢绝了。
他特地致电董必武,表示不同意钞票上印自己的头像:“我是党的主席,不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人民币上印我的头像不合适。”
由于主席本人态度坚决,设计者只好更改了方案,将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图景作为票面图案:其中10元纸币的正面图案为车水灌溉和矿山;20元纸币的正面图案为矿山采煤和工人推动煤车;50元纸币的正面图案为毛驴车水和矿山工厂。
图样确定后,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南汉宸又邀请请董必武为人民币票版题写行名。
董必武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沐浴更衣,前前后后试验了几十次,最终书写下了端庄秀丽、美观大方的六个柳体楷书大字——中国人民银行。
当他把首批人民币票样送到毛泽东手里时,毛主席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和政权,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货币,这才叫做人民当家做主!”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随着解放战争的一路胜利,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规模也不断扩大,很快就起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作用,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酝酿币制改革,试图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和印刷质量过差的问题。
就这样,设计一套新的人民币之事就提上了日程。
按照国际惯例,很多国家都是把本国总统、君王印在票面上,例如苏联百元面额的卢布上就有列宁的画像。
因此,在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稿里,美术专家罗工柳以素描的形式画了带有毛主席画像的壹元纸币;贰角纸币上也画着挂有毛泽东画像的火车头。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就此事当面请示毛泽东,说道:“主席,您现在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了,人民币上可以印您的照像了吧!”
毛主席再次笑着拒绝了:“当上了政府主席也不能印。中央有规定,不能以人名作地名,禁止歌功颂德。因此,现在也不能印我的像。”
就这样,第二套人民币上也没有毛泽东。
有了前两次的插曲,第三套人民币就没有再提印制毛泽东头像之事。
可是文革期间,印钞厂有些工作人员曾发电报给中国人民银行,声称要壹元券上印制主席头像。
总行将此事上报后给国务院后,很快收到了回复——“主席不同意在人民币上印他的像”。
于是,在第三套人民币印制毛泽东头像一事最终不了了之。
中国前三套人民币上没有毛主席头像,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它不仅打破了在货币上印制领袖像的传统,还确立了人民币图案以反映劳动生产建设和各族劳动人民形象为主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深刻内涵。
而对于毛主席本人来说,他始终认为一个人在盖棺论定之前,要进入钞票是不合适的。伟人的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1983年,第四套人民币进入设计程序,主题定为“民族大团结”。
原本这套货币设计的最大面额为10元,可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小面额纸币既不便于交易和清点,也不便于安全保管,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为此,人民银行呈报国务院增印50元和100元的大面额的票币。可是之前发行的10元券已经用了汉族和蒙古族,网上再也没有人数更多的民族了可以用了。
就在设计者一筹莫展之际,1984年的国庆节游行给他们带来了灵感。
当时几位专家在收看国庆电视转播时,看见游行人群人们抬着印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袖像的大牌子走过,顿时眼前一亮,灵感迸发,一致认为应将4位领袖的光辉形象放在100元券上。
至于四位领袖的排序,当时在官方文件里,已改成了“毛周刘朱”,因此设计者就按照这个顺序画了四人的素描稿,并最终用在了100元券上。
除此之外,第四套人民币还创下了多个记录,比如第一次印有盲文,方便盲人使用;第一次使用钞票纸安全线;第一次使用多民族人像;第一次出现固定人像水印等等。
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正式发行。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去世11年以后,终于出现在了中国的货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