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母神话为例,谈谈传说对于探究历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相信很多人在综艺节目中看到传话游戏表演。传话游戏通常一群人依次排列,游戏开始时,第一个人会得到特定的一句话或一个故事等,通过耳语的方式将其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传给下一个,依此类推。在传话过程中,由于个人的理解、记忆、表达以及可能的故意曲解或无意的误读,信息往往会发生各种变化。当最后一个人说出所接收到的信息时,常常与最初的信息大相径庭。
传话游戏示意图
传说的本质是在人群中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说法。在传递过程中,像传话游戏一样,它可能会因为讲述者的客观记忆误差、主观添加、文化背景不同、地域差异等因素而发生改变。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悦城龙母祖庙(AI创作,图源德庆资讯)
从积极方面看,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就像传话游戏一样,参与的人越多,信息传播范围越广。传说在人群中流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一个地方或群体的历史与文化观念、历史记忆等内容,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历史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传承。如龙母传说体现了诸多优秀品质,龙母乐善好施、慈悲为怀,五龙子“孝义通天”。这些品质通过传说的传播对社会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导人们要善良、互助。它就像一条精神纽带,将龙母信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到悦城龙母祖庙“四海朝宗”,围绕龙母信仰开展的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身份认同。此外,传说虽不能直接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与线索来源。通过对传说的文本分析、地域比较以及与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印证,能够挖掘出被正史忽略或遗忘的历史信息,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与深度。如我们可以根据晋代、南朝、唐代等早期龙母传说,剔除其神话色彩部分,可以推导出龙母原型是秦汉时期在程溪浦口(今悦城水口)人,其去世后进行了南越族流行“二次葬”习俗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悦城龙母诞(网络)
从消极方面看,由于传说和传话游戏一样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文化传承出现偏差。信息失真可能会使原本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误解或者扭曲。如明清时期多本典籍对龙母究竟姓“温”还是姓“蒲”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其实本质是晋代《广州记》与南朝《南越志》对于龙母记载不同导致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传说被过度改编,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历史文化意义,让后人难以真正理解其本来的历史面貌。又如晋代典籍说龙母是东汉桓帝时期的人,刘宋《南越志》说龙母是秦始皇时期的人,两种不同的说法增添了还原历史原型的难度。由于资料缺乏,已经难以推导龙母原型在历史究竟什么朝代的人了,更不要说具体时间了。与此相反,在中国流传广泛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由于有完整的史料佐证,人们已考证出其原型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之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在战国时期增添了《礼记·檀弓》中增加了“哭夫”情节。汉代《说苑·善说篇》《列女传》又增添“崩城”情节,使故事更加丰富。唐朝时,故事背景被改为秦始皇时期,杞梁变为燕国人杞良,因修长城逃役被打死,尸体筑入长城,杞梁妻变成孟仲姿,寻夫时哭塌长城。唐末宋初,“杞梁妻”正式被称为“孟姜女”。此情此景,面对龙母传说与孟姜女传说原型佐证史料迥然不同,笔者唯有以龚自珍诗“但恨金石南天贫”代以表达心情了。
《左传》杞梁之妻的记载 “孟姜女传说”历史原型
总而言之,用龙母早期传说已无法准确推论出龙母历史原型。仅可知道秦汉时期在今悦城水口有一位南越族的老妇人,她养有一条水陆两栖动物,被人们称之为龙,因而称老妇人为“龙母”。龙母去世后,人们先把龙母葬在青旗山下西江岸边,后来迁葬西江北岸珠山之巅。可能是“迁墓”进行二次葬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当时人们不能理解的奇怪现象,使得人们在龙母墓旁建立庙宇供奉龙母与“龙子”。至于后世明清时期的龙母传说,由于过度改编,已经失去通过其研究历史的意义。不过,龙母信仰能流传至今,龙母文化能广泛传播,除了历代百姓的口口相传龙母传说外,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吟咏龙母,而历朝中央政府敕封龙母,将龙母信仰纳入朝廷“正祀”,历朝地方官府不断重修悦城龙母祖庙,更是龙母信仰、龙母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基础。下篇文章开始,《龙母史学》将逐一探究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诗诵龙母,历代中央朝廷敕封龙母以及地方官府修缮龙母庙的历史。
民国时期的龙母墓。龙母墓又被称作“灵陵”
龙母史学之三:唐代典籍记载的龙母故事
龙母史学之二:南朝《南越志》记载的龙母故事
龙母史学之一:晋代典籍记载的龙母故事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