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嘴”,不仅藏着孩子一生的运势,还有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爱。你对他说的话,终将变成他未来的样子。

——萨姐

作者:暖心

前段时间,和儿子走亲戚,发现他的胆子特别小。

吃饭的时候,说起了孩子的成绩,有人夸他乖巧懂事,成绩又好。

他听完后却一个劲地摇头,说着“不行的,我妈妈说我很多地方做得不好。”

后来,儿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用绳子绑脚的游戏,其他孩子第一反应是拒绝,可是他在一旁一句反驳的话都没说,还要给别人当靶子。

当时我在一旁看着,真的很难过。

朋友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你就是平时对他太严厉了,让他变得胆小了。

我一下回想起来,以前我批评他的场景:

不小心摔坏一个碗,我会说他: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考试没考好,会批评他:整天就知道玩,有什么出息;
出去玩,他总是很孤僻,也会说他:你看你,性格这么闷,以后怎么办啊?

好像我总是在批评孩子。

有人说:如果我们能随时让孩子感觉到想回家,那父母就是成功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归属,家是孩子铸造美好回忆的地方。

如果你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家就不能成为他救赎与成长的地方。

养孩子,就要学会深深地爱他,它都能构筑起孩子内心的丰盈与坚韧。

因此,这几句话一定要经常说。



01

你的感受很重要,我愿意听

一一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电视剧《海岸村恰恰恰》中,小男孩伊准想要养一只小刺猬。

为了征得妈妈同意,他参加了数学竞赛。

比赛获奖后,他向妈妈提出了想养刺猬的想法。

妈妈听完后一口就答应了,并告诉他:

“妈妈不是因为你得奖才答应的,是因为你说你想要养。”

妈妈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在乎你做什么,但是我在乎你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的想法,这会让他感觉:有人在乎我,有人愿意尊重我,这样他的情感就会变得丰满起来。

然而,很多的父母却总觉得:孩子还小,他的感受并不重要。

父母安排一件孩子并不愿意的事情时,总觉得孩子不懂事;
孩子心里不开心想要安慰时,父母总觉得还是娇气;
我们会指责孩子的行为,想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总是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

殊不知,父母无意间地行为正在慢慢地将孩子推开,让他变得冷漠、孤独。

父母们必须牢牢记住,凡事都要把感受放在第一位,你要让孩子感觉到:愿意有人听自己诉说痛苦,自己是被人爱着的。

因此,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时,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一定要先对他说:“你的感受很重要,我愿意先听你说。”

这句话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理解和尊重。

当孩子感到开心时,我们去倾听他的这份喜悦,会让孩子获得双份快乐;

当孩子难过时,看见他的感受,他们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

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被接纳时,孩子由此产生安全感、价值感,他才愿意“跟随着你”。



02

我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到

一一为孩子树立自信

曾经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中小学生最渴望父母对他做的10件事。

其中“相信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

为何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信任?

因为,父母的每一句“我相信你”,它的背后都涵盖着两层意义:

一是给孩子鼓励,用期待感去激励孩子 。

二是给孩子信任,相信他能做好每一件事,尤其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一句“我相信你,你能做到!”会打破孩子的所有恐惧心理。

《心理暗示力》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每天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勇敢,进而唤醒最强大的自己。

孩子也是如此。

“我相信你”这句话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感觉,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内心强大。

一位网友说到了一段经历。

她的女儿小时候唱歌很好听,被很多人夸过有唱歌的天赋。

可是,在学校的艺术节上却不敢报名参加。

她询问原因才知道,女儿害怕出糗,所以有点逃避。

于是,她不停地告诉女儿:“妈妈相信你,可以的。你平时都表现得那么好,这样的表演一定能拿下。”

在她的鼓励下,女儿有了信心去参加,没想到还获了奖。

当孩子想要参与一个活动时,父母不要去打击,而是给孩子信任感,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勇敢、更积极。

当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情却屡屡失败时,不要批评他,而要告诉他:

“你能行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我们的信任和鼓励,会滋养孩子的内心,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地力量,那样他就在遇事的时候不会退缩。



03

别怕,有我在

一一给予孩子安全感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探索世界之前,需要有安全感做保障。”

这样的安全保障是指:孩子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父母能成为他们的依靠,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人爱着。

比如:

孩子在学骑自行车时,因为害怕摔倒而退缩时,父母一句“别怕、有我在”就能让孩子赶走内心的恐惧,变得勇敢起来;
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站在一旁唯唯诺诺地不敢还手时,父母一句“别怕,有我在”会照亮他内心所有的底气;
“别怕、有我在”这句话,它就犹如一种安全感的传递:
当孩子感到恐惧时,这句话就是一道安全的屏障,击退孩子内心的不安。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这句话就像父母坚实的肩膀,让孩子感受到怀抱和温暖,从而变得更勇敢。
这还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承诺,让孩子面对无助和委屈时,找到能够保护自己的人。

以前看过一条新闻。

在山东聊城的一位老师,因为霸凌的事件让她的学生感到恐惧和害怕。

因为这件事,她对全班学生喊话:“当你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勇敢一点,大胆一点,不要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我在,你怕什么”!

有了她的这句话,班里的学生不再畏畏缩缩,做人都勇敢了许多。

发展心理学家苏珊·恩格尔在其研究成果总结中曾提到: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少会通过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探险来收集信息。”

我们永远要让孩子觉得:他身后有人在保护他。

这会将他养成一个不畏惧艰难,有力量的人。



04

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

一一给孩子爱与安全感

电影《怦然心动》里有这样一幕:主人公朱莉的父母经常吵架,这时候朱莉就会吓得哇哇大哭。

看到难过的女儿,夫妻俩分别去找她道歉。

爸爸说:“对不起,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妈妈则告诉朱莉,自己其实非常爱爸爸,因为他的坚强善良。

他们的言行给了朱莉一剂“安慰剂”,告诉她;无论父母做什么,都依然是爱你的。”

是啊,当家庭产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是最恐惧,最需要安慰的时候。

可是,很多父母却无意间将孩子拉入到“父母的战场”。

夫妻两人吵架,妈妈看见孩子,就一顿抱怨:都是因为你,我才受苦。

妈妈工作上不顺心,看见孩子就吼:你能不能懂事一点……

这些本该和孩子无关的事情,却给了孩子不同程度的负罪感。

所以很多孩子一直都活得很痛苦。

有一位网友说:小学时,因为经常和女生一起跳皮筋,被别人嘲笑,就连老师也觉得他有错。

他当时内心特别痛苦,他觉得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

直到一位培训机构的老师看见了他的痛苦,对他说了一句:“孩子,这并不是你的错。”

那一刻,他内心的负担才慢慢消失。

“孩子,你没有错!”这简单的六个字,会让孩子感受到:

我值得存在;

别人的错和我没有关系;

我不需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我自己;

我依然值得被爱。

父母不要给孩子制造太多的包袱。

不把家庭矛盾传递给孩子,他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有时候孩子没做好一件事时,我们依然要去热爱他。

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被共情。

让家庭与孩子产生正能量情感连接,孩子才有爱的能力。



05

做错了,也没关系

一一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犯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

然而,很多父母一直都无法接受孩子犯错,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批评、指责孩子。

可是我们发现:太严厉的父母,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真的很让人心疼。

他说,小时候家里丢了一百元钱,爸爸冤枉他,说是他偷的,不仅对他一顿打骂,还罚他跪了一下午。

事情过了一个礼拜,钱在床缝里找到了。可是,父母没有一个人对他道歉。

这件事在他心里记了很久,以至于后来他对父母都变得很冷淡,不愿对他们敞开心扉。

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说:

“犯错不只是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人们学习或者真正做出创新的唯一机会。”

错误并不是一种结果,让孩子在错误中去成长才是。

一位妈妈在孩子犯错后给了这样一个建议:

当孩子犯错后,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斥责孩子,而是要蹲下来,问问孩子:“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在关注孩子的情绪;
知道原因后,先不要急着责怪孩子,说一句“没关系,妈妈也会做错事”,这是在告诉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自己的行为;
最后,再引导孩子一起去解决这个错误。

要知错就改,孩子才会在错误中成长。

这样的一套流程,让父母在温柔中与孩子和解,让孩子在错误中培养严谨的心态。

父母的关怀与引导,才是孩子能够成长的关键。



06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说: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父母的“嘴”,不仅藏着孩子一生的运势,还有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爱。

你对他说期待的话,他就会变成你心目中完美的样子;

你对他说鼓励的话,他就会发挥出内心最大的潜力去对抗未来;

你对他说充满安全感的语言,他就会在全世界面前去爱你;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给孩子传递爱,成就他,让他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在看”,让我们一起用温暖的语言,去开启孩子一生的福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