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疾病患者,你最大的愿望是不是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再也不用吃药了?

这个小目标实现起来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能掌握其中的关键点,你离康复就不远了~

那么,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是什么呢?

除了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长期规范用药外,下面这2点对于精神疾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一、要学会联盟

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很多患者和家属都会犯这种错误,那就是把治疗当成是医生的事儿,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实际上,想要打败精神疾病,我们靠医生也要靠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我们的基因、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对疾病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而了解和解决这里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治疗疾病的组成部分,如果你不能及时给医生反馈,即便是医术再好的医生,那治疗效果也未必理想。

所以,想要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我们和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具体要怎么做呢?

平时我们可以多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病情会怎么发展、治疗方法有哪些、治疗会引起哪些副作用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当要做出一些选择的时候,也能更科学地去做出取舍。



另外,要充分相信你的医生,主动向医生表达治疗诉求,积极和医生讨论治疗情况。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向医生反馈,寻求帮助,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要重塑性格

人的性格,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情感习惯和思维习惯,它是导致精神疾病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有一定的性格缺陷,比如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生病前有孤僻、内向、缺乏进取心等分裂样性格的表现,还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固执、敏感多疑、嫉妒心强等偏执性格的表现。

性格有缺陷的人,没有办法更好地应对内部刺激(如情绪)和外部刺激的冲击,这就让精神疾病找到了突破口。

所以,想要更快摆脱精神疾病,我们还要学会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了: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真的能改变吗?

这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能改变,只要在内心寻求改变的驱动之下,通过有效的方式还是可以改变的。



当进入疾病恢复期后,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

1.改变认知模式

一名精神科医生在网上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位18岁的抑郁症患者,虽然一直在吃药,但从几个月前,病情却越来越重,还经常和家人大吵大闹,后来只能休学在家。医生和他沟通后发现,是男孩的认知模式导致了抑郁症越来越严重。

男孩告诉医生,在高考前,他会不断暗示自己“我一定要成功”,结果落榜了。好在他是体育特长生,还有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比录取分数线低了几分。因为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他的病情就越来越重。

你看,我们的认识模式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是不是还挺大的?!

所以,想要治好精神疾病,我们要调整过去看待问题的角度、模式,学会悦纳自己,在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其它方面的不足,并且很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宽大的胸怀拥抱自己的缺点,然后给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勇敢地迈出改变的一小步。

比如当你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或者工作,然而成果却不尽人意时,那我们就应心满意足地接受结果,而不是苛责自己,不断给自己加码。

再比如当你发现自己自卑、胆小时,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胆子再大一些,相信可以你也可以和别人做的一样。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想退缩时,你都这样暗示自己,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

2.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都有健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而人际关系不良的人,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你可以去看看那些有着“支配型亲子关系”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凡事都得按照他们的安排,而孩子因为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紧张状态,他们的性格多半是内向的,抗挫折能力也比较差。

那些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往往会有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性格缺陷。父母再婚之后,如果与新加入的家庭成员相处不好,还会出现异常行为,比如情绪混乱、学业失败等。



而和睦的家庭关系和亲密的同事关系,能帮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取更多精神支持和慰藉,赋予你战胜疾病的力量。

如果你与亲友的关系不是很和谐,可以尝试跟他们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彼此情感的分享,能使双方彼此了解、相互认同,协调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3.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改善我们的性格缺陷,比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能起到调节身心、松弛精神,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但怎么运动是有讲究的,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除了运动项目有讲究之外,每天的锻炼时间也是有要求,应尽量保证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最后想说的是,性格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所以,一定要保持充分的耐心。

如果你觉得单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改善性格,可以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

参考资料:

[1]高方涛.性格心理学:读懂性格背后的心理真相[M/CD].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08.

[2]陈煜. 体育锻炼矫正心理缺陷[J]. 家庭医学, 2007(5):54-54.

[3]张腊梅. 改善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策略[J]. 知识窗, 2019(20):1.

[4]孔祥娜. 人际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5):3.

[5]李岩. 性格缺陷——心理疾病的诱导剂[J]. 人人健康, 1997(10):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