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拐吉村隶属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全村343户1134人,其中布依族群众占比达91%以上,是一个以布依族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村。
拐吉村依山傍水、古树成群,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有12棵,其中1棵银杏树已有1200年的历史。另外,村里还有100多棵百年以上的香樟树、榉树、枫香树等古树。2020年,该村入选贵州“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该村获评“爽爽贵阳”旅居示范点。
1935年4月5日,中央红军三军团与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梁华盛师在百宜打响著名的百宜阻击战,拐吉村与红军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百宜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烈士纪念碑。
根据《红军过乌当纪实》记载,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第10团、12团、13团于1935年4月4日至5日先后进入百宜境内。4月5日上午与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梁华盛师的3个团发生遭遇战。其间,有一支红军部队从百宜街上,经沙坝村的烂泥沟、上龙井、拐棒寨、曹家寨进入拐吉村的从依坡、上麻窝、下麻窝等布依族村寨并宿营,后经甲子山、拐里出百宜境,进入开阳县与另一支队伍会合。
拐吉村原党支部书记、今年81岁的罗国贤说,他常听父亲罗正元讲当年的故事。1935年4月,红军进入百宜,其中一支队伍来到了拐吉村。由于国民党当局进行反动宣传,诬称红军是“共匪”,要抢老百姓的东西,要抓青壮年去当兵、当挑夫,再加上曾有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武装到村里抓过壮丁、抢过东西,大家又对红军不了解,非常害怕,因此,一听说红军要来了,村里的青壮年男人都跑到村后的山洞里躲藏起来,只留老弱妇孺在家里。但红军战士来到村里以后,不仅没有抢老百姓的东西,见到谁家没有米了,还帮着把稻谷挑到水碾房去碾,碾好又挑回百姓家。
当时,红军要买米,村民就帮红军筛米,红军说她们辛苦、要付工钱的时候,他们既疑惑又忐忑,说什么也不肯要,只收了买米的钱。红军战士便一边付钱一边劝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给老百姓打天下的,去把你们的男人叫回来吧,家里要生产,没有男人怎么行?”
一来二去,红军的言行感动了村民,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于是就把躲藏在外的男人都叫回了村里。
后来,红军战士来村里借锄头,欲在上麻窝组的背后山和轿顶山上挖战壕。村民们听说了,不但借锄头,还纷纷上山跟红军一起挖战壕。很快,在红军与村民的齐心协力下,背后山和轿顶山山顶共挖了7个单体战壕。
红军把锄头归还各家时,还要付工钱给挖战壕的村民。“既然你们是红军,是为我们穷苦人打天下、打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这钱我们不能收。”罗国贤说,当时父亲和其他村民不仅不收工钱,还用自家酿的米酒来招待红军,希望他们打胜仗,解放穷苦百姓。
“以前常听长辈讲,红军离开拐吉的时候,伯父罗正荣还给红军带过路。”罗国贤说,他希望能把红军到拐吉的故事一直讲下去,让更多的后辈都知道红军的故事,传承伟大长征精神。
拐吉村有4300余亩耕地,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布局精品水果、生态水稻和蔬菜等产业。截止到目前,拐吉村共发展有500余亩猕猴桃、700余亩蜂糖李、600亩生态水稻、200余亩辣椒和50余亩阳荷等产业,实现全村农户产业全覆盖。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24万余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1万元,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拐吉村一角。
2016年,拐吉村以重点村寨整治为契机,结合农旅结合要求,投入资金220万元,在大凹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240万元,在上麻窝组和下麻窝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还完成拐吉村沿线道路风景美化和上麻窝组石桥长廊建设,并打造了“绿景荷花”景点。
为了把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百宜村、拐吉村、拐九村、拐比村、红旗村、场上村、罗广村、沙坝村、洛坝村9个村联合打造了百宜避暑旅居风景线,游客可在拐吉村观古银杏,在拐比村欣赏向日葵美景,在天贵茶园品茶、采茶、制茶,在览山野奢露营基地露营烧烤,也可前往拐吉村与沙坝村交界的红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或到拐九村红军长征步道,重走长征路……
从农业产业到旅游产业,从农业村到旅游村,拐吉村正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正逐渐把乡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一幅业旺、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黎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