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是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因病最终于北京逝世,他是中国民国和国民党的缔造者,也是三民主义的倡导人。孙中山先生去世时,仍然放不下家事国事天下事,留下遗言谆谆嘱咐。在子女后事的安排上,他与所有无私伟大的革命先辈一样,革命尚未成功,希望后代可以继承自己的遗志为国家为人民完成大义,将自己未能得见的太平盛世亲手打造出来。按理说虎父无犬子,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再不济也应该像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一样,凭着这么有影响力的父亲,在历史中起码也该占有一席之地。可是他的儿子却几乎是籍籍无名,甚至在晚年还投靠过蒋介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孙科
孙中山先生一生之中有子女四人,其中最不为人熟知的是他在日本留下的一个女儿,关于她的记载文字也寥寥无几。剩下的就是唯一一个儿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娫和孙婉。今天我们主要聊的就是孙科。在子承父业方面,孙中山先生对儿子的培养更胜女儿,都说穷养儿富养女,他对孙科的要求和教育比起女儿来说还要更加严格,同时也希望儿子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国之栋梁,这也是天下为人父者的心愿了。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虎父无犬子并没有发生在孙家,孙科着实看着普通了些。
孙中山和孙科
当1949年全中国迎来解放之时,蒋介石携家带口带着残部一路叛逃到了台湾,临行前,他也接走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及官眷,其中也包括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不过,孙科在接到邀请函之后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虽说曾经是国民党的“太子爷”,但这位“前朝太子”似乎并不愿意与国民党共进退,反而是辗转流亡到了海外。本以为他最终会留在国外或者接受祖国抛来的橄榄枝,没想到在16年后,孙科竟然再次做出惊人举动,投入到了蒋介石门下,并且永远地留在了台湾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前朝太子”出尔反尔改变心意了呢?当初为何拒绝蒋介石的邀请?他在国外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呢?
孙科
1891年夏天,清政府采纳大臣建议,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部署下,委派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致远”等军舰组成的北洋舰队正式出访日本,此时的中国正在奋力自救的路上砥砺前行。不过这一年,仍旧有一件令孙中山开心的事情,那就是时隔三个多月的1891年10月20日,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身为人父,孙中山先生对孩子寄予厚望,同时,作为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革命先辈,抵制封建崇尚科学自由是孙先生的一直以来追索的目标,于是,他便给儿子起名为孙科,希望他将来可以成长为一个拥有真知灼见的明理之人。
孙科
可惜的是,任何一个忙碌的父亲都会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事业家庭无法兼顾,而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核心领袖人物,四处奔波便是常态,年幼的孙科自然没办法得到父亲的亲自教导。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更是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忍痛分离将孙科送到了美国。虽然在生活中孙中山先生不能常伴子女左右,但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他从来没有因为相隔甚远而忽略。抛开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耳提面命外,孙中山会在平时三五日不间隔地就给儿子寄些看起来不错的书,常与儿子书信往来远程指导,所以,孙科的童年虽没有在父亲的身边长大,可父亲却也如启蒙导师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对他进行关心培养,在这样的过程中,孙科也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性格的进步青年。
孙科
有了优秀的父亲珠玉在前,孙科的起跑点其实就远远超过了许多同龄人。16岁的时候,他主动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其中一员,投身革命不说。在学业上,孙科也先人一步,继加州大学后又顺利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专业。要知道,美国的法学专业如同医学专业一样,比起工商文理四科来说需要非常努力用功才能靠近的,说是万里挑一也不夸张,可见孙科的确聪慧过人,勤奋刻苦。
孙科
1917年,孙科回到国内,此时他的父亲正因反对北洋政府而忙于护法运动,还在广州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这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三次革命”,意在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刚回国的孙科,自然就被安排到了父亲所在的大元帅府,出任了秘书一职。不过,在对待严肃的革命问题上,孙中山先生清廉正直,并没有给孙科什么特殊待遇,虽然儿子学生归来是个青年才俊,在美国还做过市政研究、都市规划,但当廖仲恺在内的同盟元老力荐孙科做广州市市长的时候,孙中山先生却直接否决了这项提议。在他看来,革命不是拿来试错的,儿子年纪轻、经验少,贸然让他担任要职岂不是违背初心?
孙中山同盟会
因此,直到1921年,积攒了一定革命经验和成绩之后的孙科被胡汉民等人再次推举才正式被委任为广州市市长兼治河督办。可以说,这段岁月是孙科人生之中的高光时刻了,断层的政治背景,优越的学习履历,而且又胜任广州市长一职,当真是后生可畏,前途无量啊。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孙中山先生的接班人必然会是这位“太子爷”了,他也会成为国民党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只是花无百日好,人无千日红,因为一件事,孙科的命运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孙科
1923年,由于筹集军饷的问题,孙科破天荒地被父亲骂了个狗血淋头。当时国民政府的二号人物胡汉民借孙中山的命令亲自前往广州市政府向孙科领军饷,面对眼前一人之下的另一个大热继承人选胡汉民,孙科难得生出一股危机感,仗着是孙中山亲儿子的身份,他竟然给了胡汉民一个下马威,让他空手而来败兴而归,白跑一趟。可是胡汉民也不是好欺负的,回去以后一五一十地向孙中山汇报了一遍。
胡汉民
听了报告,孙中山当下就气得拍案,要知道,军政军政,先军后政,凡是和军事有关的事情都是最要紧最该重视的,都说战场无小事,如今孙科竟然敢在军饷上做文章,想必这亲儿子是飘起来了。于是,气头上的孙中山当即就把孙科叫来劈头盖脸一顿教训,但此时的孙科非但没有听进去,反而心高气傲认为这是胡汉民在借题发挥挑拨他和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年少轻狂的他,直接就拿起手杖找胡汉民有仇报仇,给对方结结实实一顿打,这下彻底激怒了孙中山。向来不偏袒儿子的他,怎么可能容忍儿子犯这种大不敬失人心的错误,于是他夺过身边卫士的驳壳枪就要一枪毙了这糊涂的儿子,好在周围人都拦下来孙科才逃过一死。
胡汉民
不过,经过这件事情后,孙中山先生对儿子能否堪当革命重任更加犹疑了。1925年,父亲去世后,孙科没了靠山背景,很快就衰败下来。与此同时,国民党里也是新风换旧月,汪精卫以近乎全票通过了权力游戏成为了新的领头人。反观孙科,在随后的数十年中沦落到了行政体系,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随波逐流,借着过去的荣光被人当棋子利用。
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
期间,孙科曾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对抗,联合汪精卫成立了一个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打擂台,谁曾想,仅仅不到一个月,孙的政府便因为财政困难草草结束了这场闹剧。不过,蒋介石为了利益也算“拿得起放得下”,在政治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孙科转投蒋介石,老蒋也接纳了对方,不过这种共进退的日子还是没能坚持多久。
汪精卫
在解放战争进入尾声的时期,大部分国民党的势力已经被我方拿下,许多为国民党卖命的高级将领也幡然醒悟纷纷投诚,此时的国民党内部主和呼声远远高于继续对战。但是蒋介石一直以来就同共产党你死我活素来主战不主和,就连发动内战都是他一手促成。如今所有的矛头自然都指向了这位蒋委员长,在这个问题上,孙科并没有站到支持蒋的一方,原本隔岸观火的他当看到共产党发出的战犯名单后直接下了决心,更是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一起逼迫,最终促成了蒋介石宣布下野。
正中间为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虽然赌气式地离开了国民政府,但国共和谈并未如愿成功,国民党想要划江而治的目的也未达成,孙科夹在中间手中没有实权,在各方势力的打压下最终选择黯然离开政治舞台。这次事件和蒋介石结下了不小的梁子,因此,在他收到蒋介石的邀请函时,孙科害怕老蒋秋后算账怎么可能选择同他一起逃到台湾省呢,留在国内的话他又担心之前“反共”“剿共”的恶性遭到战后清算,索性带着家人辗转法国最后选在了美国定居。
可是,国外的生活并不荣耀,孙中山先生一辈子都奉献给了革命,没给子女们留下什么财产,孙科过得十分拮据,终日只能与书为伴聊以慰藉。直到16年后父亲百年诞辰,在蒋介石的邀约下,孙科飞抵台湾省,享受到了贵宾级待遇。重回聚光灯的他借着伟人后代的身份出席各种场合,成了蒋介石身边行走的活招牌。1967年,更是出任了东吴大学的董事长,彻底告别在海外继续漂泊。1973年,这位伟人之子因心脏病于台北逝世,享年82岁。
孙科与家人
虽然亲生父亲是伟大无私的革命先驱,但比起孙中山先生来说,孙科无疑虎父犬子,草草一生,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和优越的资源却没有好好利用,摇摆不定的政治立场,骄傲的性格脾气,最终只能沦落成为蒋介石的“镶金边儿”,没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几笔。不知九泉之下的孙中山先生是否会有些许失望?
孙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