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法国是欧盟的支柱,但正在变成欧盟解体的推手。

最近几天,东方的韩国、中东的叙利亚、西方的法国出人意料地热闹。

韩国属于文人武斗未遂,因为韩国军方掌握在美国手中,韩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武人。所有的所谓武斗,都是文人之间的口水升级而已。只要美国没有离开东亚,韩国基本上都是武斗未遂的局面。

叙利亚是赤裸裸的武斗。政府军和反对派几乎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只有一方被消灭才能阶段性结束战斗。什么叫阶段性?因为即便一方被消灭,又会有新的反对派诞生。所以叙利亚内战不会消停。

法国属于武人文斗,什么意思呢?就是左派和右派明显已经水火不容,但爆发武装冲突的概率不大。马克龙其实也很郁闷,自己就访问了一个沙特,回来后就面临政府垮台的局面。这个场景很容易让人想到赫鲁晓夫,出去度了个假,把政府给弄没了。当然由于法国总统并非终身制,马克龙也不会落得赫鲁晓夫一样的下场。但很明显,马克龙本人备受煎熬,昔日的鲜肉总统,这才几年的时间,已经变成了鬓白政客。有人说,权力是最猛的春药,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事情的经过也非常简单。12月初,国民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总理巴尼耶辞职,政府随之垮台。大家可能纳闷,法国那种体制下,换政府好像并不稀奇吧。

确实,法国更换政府并不稀奇,但议会推翻政府非常稀奇。在法国,上次议会推翻政府还是1962年,那是一个甲子之前的事儿了。

12月5日上午,法国总理巴尼耶前往总统府向马克龙递交辞呈。3个月之前,他才刚上台,是历史上最短命的法国总理之一。

02

今年9月份,马克龙满怀信心地任命巴尼耶为总理,希望他能够破解国内政治僵局并解决飙升的财政赤字。说白了,就是法国财政危机,马克龙希望巴尼耶能够开源节流。用官方用语说,巴尼耶是担负着伟大使命上台的。但说到底,他只是领了一个得罪人的差事。

法国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可以说是二号人物。巴尼耶能够上台,那也是经历了左中右三方势力妥协认可的。然而这才3个月时间,右派就和左派联手,做掉了他。

现在法国政坛的格局大致如下:

1、“左翼” —— 梅朗雄领导

2、“中间派”——马克龙领导

3、“极右翼”——勒庞领导

按照法国的游戏规则,国会推动不信任动议至少需要288票。左右两边一合计,轻轻松松凑够了三百多张票。这个结果非常令人震撼,因为就在几个月之前,左右两边还是死敌。

巴尼耶之所以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把左派和右派同时得罪,是因为他真的想为法国做点事,真的想把马克龙的“开源节流”计划执行下去。

截至今年6月底,法国公共债务已占GDP的112%。2024年,法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GDP的6.1%。法国预算和公共账目部长洛朗·马丁表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2025年法国财政赤字将升至GDP的7%。简单来说,法国的财政已经不堪重负。

10月10日,巴尼耶在部长会议上公布2025年预算草案,计划减少财政支出400亿欧元,同时增加财政收入近200亿欧元。他表示,政府计划2025年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并在2029年进一步降至3%。

按照巴尼耶的方案,法国会开源节流600亿欧元,旨在减少财政赤字。这个政策遭到了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的反对。勒庞认为,巴尼耶没有对他们提出的需求作出足够让步。

国民联盟提出多项调整要求,包括根据通货膨胀率提高养老金、削减对欧盟预算贡献等。这显然超出了马克龙和巴尼耶的底线。削减对欧盟的预算贡献,意味着降低对欧盟的支持力度。现在的法国是欧盟的核心,如果法国放弃欧盟,那么欧盟大概率要解体了。

如果巴尼耶油滑一点,不去搞什么开源节流的预算方案,法国即便不堪重负,他本人在总理位置上至少还可以多待一段时间。他之所以没有选择保全个人仕途,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戴高乐主义者。

所谓戴高乐主义,大致有以下几条: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维护战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

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

对抗美国的控制政策和主张

而巴尼耶生于1951年,已经很老了,这是他最后有机会践行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不管不顾地搞出了一个开源节流的预算,哪怕得罪左右两边也在所不惜。

大家可能纳闷,一个开源节流缓解国家财政负担的方案,怎么会得罪左右两边呢?原因很简单。他的方案有利于国家财政,但不利于政党获取选票。

右翼的主张:经济政策上减免公司应交税和降低能源税,对30岁以下创业者免征收入税,给打工人涨薪;在移民政策上采取最严厉措施,废除出生地国籍制度,严打非法移民,加快将外籍罪犯遣送出法国。——讨好本土中下层选民,类似于美国的共和党。

左翼的主张:退休年龄提前到62岁;在经济政策上主张将最低工资提高到每月1600欧元,确保基础用电免费,废除政府汽油涨价12%的计划;在移民政策上采取最宽松措施,废除总统打击移民的移民法,给予移民工作许可和更多的社会协助。——讨好精英阶层与少数族裔,类似于美国的民主党。

03

左右都是在野党,他们为了选票,拼命给选民送甜言蜜语,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赢得大选。至于国家财政问题,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当有人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而阻挡了他们给选民送糖衣炮弹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联手对付他(巴尼耶)。

按照法国现在的情况,右翼上台是迟早的事情。不论左翼还是中间派上台,右翼就会拼命拖后腿。一旦右翼上台,按照他们的主张,法国和欧盟割裂的概率将大幅增加。没有法国的欧盟,将面临濒临解体的局面。

其实从很多层面来说,欧盟解体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之前的文章曾多次说过这个观点。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逻辑:

工业文明周期内,泡沫潮汐伴随大国兴衰而起落。每次泡沫制造的危机,都会以大国或组织倒下而告终。比方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第二帝国、奥匈帝国、沙俄帝国解体而告终,让美国继续壮大,让英法日获利颇丰。比方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第三帝国和日本倒下而告终,让美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比方说冷战,以苏联和东欧倒下而告终,让西方和中国获益颇丰。

冷战结束之后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整个地球村再次被泡沫笼罩。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拐点,数十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局面,只有大国或大组织倒下,才能暂时化解危机,而最有可能倒下的就是欧盟。因为欧盟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组织,军事上与政治上无法协调统一,注定被动。到了刺刀见红之时,无法形成合力,大概率走向解体。

今天借这个话题,从宏观层面说几句欧盟。我曾经在美国史(《寰宇春秋美国卷·帝国齿轮》)中,描述过欧盟的前世今生,这里简单做一个小结:

04

自古以来的文明核心一直在欧亚大陆。东方文明成型于“百家争鸣”,西方文明成型于“百教争鸣”。春秋战国之际,东方大地上的诸子百家在推广自身的思想观点。差不多相同的时间,西方大地上各派高人在争相推销自己的宗教。他们推销起源于伊朗高原的拜火教,推销起源于中东的犹太教,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宗教,如此这般。

秦汉统一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东方意识形态的主流。大约在稍晚一点的时间,罗马帝国经历了各种血腥动乱之后,君士坦丁大帝再次整合罗马帝国,让基督教成为国教,本质上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一样,独尊基督教。此后千年,基督教一家独大。君士坦丁死后不久,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又过了659年,基督教分裂为西边的天主教(西罗马帝国区)和东边的东正教(东罗马帝国区)。

罗马帝国之后,西方世界从史诗变成散文。神圣罗马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德国试图再次统一,最终都未能成功。要追究其根源,基督教彻底分裂是其一,英国的存在是其二,货币和度量衡未能统一是其三(欧洲差一位始皇帝,拿破仑和希特勒想扮演始皇帝角色却未能成功)。

公元7世纪,宣称自己是最后一位先知的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挑战基督世界,同时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即阿拉伯帝国,一度征服过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世界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国家。经过一系列征伐之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壮大,并于1453年灭掉东罗马。

面对同样是一神教、同样讲究天启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表示压力山大,改革或分裂,势在必行。

所谓宗教改革,就是要实现宗教世俗化。十六世纪前半个世纪,东方的努尔哈赤造反前夕,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因不满税收问题趁机闹革命,拉开宗教改革的大幕,开创了德国的路德宗。法国的加尔文趁机闹革命,建立了长老会。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伊丽莎白女王的爸爸)更直接:因为离婚问题闹革命,成立了英国圣公会,他自己当老大。

这三家共同的特点都是主张政教分离:上帝是看不见的,人是看得见的。让看不见的上帝管看得见的人,那是不行的。政教分离的好处:让看不见的上帝待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看得见的世俗世界,留给人类的权贵们。

如此相当于硬生生地从天主教中分裂出一个崭新的教派——新教。基督教内部分解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为三巨头,还有其他上千小诸侯派系。新教对世界走势的影响非常大,任何民族的崛起都是从“政教分离”开始的。

在立体史观中,每个文明的政教分离之初都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东方文明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确立了世俗的中央集权制,辉煌的过程便是排除原始宗教对世俗世界的干扰。西方的宗教改革,奠定了西方文明在工业文明时代爆发的基础。

05

随着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到来,历史大周期由此进入最高层次的运转,核心物力开始向工业文明周期转移,核心物力表现出的“资本”因子由此而诞生。如此背景之下,所有的王朝、所有的体制都会被冲垮,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引爆了一系列思索。于是各行各业的大师级人物呈井喷状态,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历史大潮流。欧洲人横行全世界,所到之处站在风口浪尖。看起来虽然很美好,但过程也非常惨烈。

首先是英法全球殖民地对决,即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海权和陆权对决,并且海权战胜了陆权,最终导致美国的诞生和法兰西帝国的崩溃。

其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即第二轮真正意义上的海权和陆权对决,并且海权战胜了陆权,最终导致苏联诞生、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间接促成美国完成资本集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开启,最终导致美国和苏联走向超级帝国之路,而欧洲列强沦为配角。

如此情况下的欧洲人开始自我反省,寻找新的自我定位。欧洲人发现,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无法单独对抗美国和苏联那般的庞然大物;但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足以匹敌。然而要做到那一切并不容易,历史上欧洲大国的统一征程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所有的统一尝试,都会和独裁者联系起来。某种意义上说,两次世界大战其实都可以看做欧洲军事统一战争的失败。冷战大幕开启,美国在欧洲腹地驻军,苏联占据了半个欧洲。欧洲的心脏——德国——被美苏一分为二,强行撕裂。

不仅如此,欧洲诸国还要依赖美国经济(马歇尔计划)与军事(建立北约)上的援助,不要说世界主导权,甚至把欧洲内部诸多权力都拱手相让于美国人。如此状况下,欧洲在军事和政治上不存在统一的可能性。但欧洲人又有彼此聚拢的心理预期和潜在需求,那么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就是先从经济上打通彼此。

1948年,中共战胜国民党前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组成关税联盟。相当于西欧富有地区三个小国的区域性联合,对应东亚大致可以看成长三角一体化。

1951年4月18日,东方朝鲜战争正酣,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西欧六国签订了为期五十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欧洲迈出融合的第一步。

1955年6月1日,六国外长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随后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十年之后的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即欧盟前身。

共同体内的西欧六国对应东亚大陆,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欧洲的核心精华所在。其内部以第一轮陆权和海权争霸失败的法国与第二轮陆权和海权争霸失败的德国为双核心,法国为西欧大陆的政治脸面,德国为经济发动机。

欧共体的效果非常显著:身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意大利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德国经济,和东方的日本交相辉映。二者的高速发展让正在搞冷战对抗的美国和苏联有点蒙。德国和日本在东西方给予了美国和苏联巨大的压力,只不过美国依靠互联网到来引发的科技迭代摆脱了危机,而苏联却因旧陆权思维下的决策失误掉入泥潭。

任何一个庞大的组织建立和发展都需要巨大的历史机缘。欧盟的诞生也是一样,每一步壮大都暗合国际大局的变更。冷战时代最大的局势变化之一,便是黄金美元变成石油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欧共体抓住机会扩张,丹麦、英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纷纷加入,欧共体由法德的双核驱动变为法德英三驾马车。如此欧共体便走向巅峰,欧洲联盟初具雏形。但是欧盟的诞生,还需要一个巨大的历史机缘,那便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06

所谓冷战,就是美国拉着西欧、后期联合中国去对抗苏联。对欧洲来说,美国和苏联的对抗是其自身走向融合的外部因素。纵观欧盟的历史可以发现,美国和苏联每一次出问题(如美元和黄金脱钩),欧盟融合就会推进一步。欧盟最大的历史机遇源自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90年东欧剧变,诸国彼此之间隔阂加深之际,西欧诸国签署《申根公约》,成员国之间消除过境关卡限制,诸国之间障碍大幅度减少。

1991年,苏联因自身的战略性失误陷入历史泥潭。从历史周期最高层次讲,苏联因扼杀“资本”因子而倒下,又因为没能解决领导人终身制问题而造成政治僵硬,原本和中国的盟友关系因战略分歧而恶化。戈尔巴乔夫试图解决问题而不得要领,不仅未能解决老问题,反而增加了一堆新问题,最终导致超级帝国轰然倒塌。与此同时,东德和西德完成统一,欧盟通过《欧洲联盟条约》,西欧大陆走向另类统一。

欧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试图从经济层面走向统一的共同体,不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从纸面上的体量和综合实力讲,欧盟足以和自古以来任何超级帝国匹敌,甚至胜过美国。苏联倒下、中国尚未崛起的情况下,欧亚大陆的主导权出现真空。

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国家一直主导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主导权从欧洲转向美国和苏联。欧盟选择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成立,其野心不言而喻,就是试图拿回部分世界主导权。

但最终,欧盟不但未能成为超级帝国,而且还沿着一条另类的道路往前走。

所谓另类,就是指在政治各自为战的情况下,从经济上寻求统一。这种融合的方式在工业文明周期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难度和挑战也是不可想象的。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赢得冷战,国力走向巅峰,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飞速发展壮大。美国面对的挑战从欧亚大陆中部的苏联变成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欧盟。

新诞生的欧盟在经济总量上足以和美国匹敌,如果整合完毕,足以和美国平分秋色。

欧盟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经济融合,但命门也在于只有经济融合。

欧盟想要通过经济的融合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融合。经济的深度融合,必然导致新货币的诞生。欧盟的巅峰,就是欧元诞生的那一刻(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管理,欧盟的最终目的是让欧元成为欧盟的唯一合法货币。

从宏观历史上讲,欧元诞生,意味着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大地上最为深刻的货币改革,即形式上完成货币统一。这算是欧洲大陆上的千年轮回。只不过这个轮回仅仅是货币而已,政治和军事上的轮回还是遥遥无期。加上欧盟成员国几乎都是北约成员国,军事上深受美国制约,缺陷会被放大。

从立体史观第三个层次讲,强大的国家或组织,不论什么样的体制,首先要保证政令畅通。同样的政体,政令畅通就是美国,政令不通是印度;政令畅通是日本,政令不通是菲律宾。欧盟诸国,政治体制上五花八门一箩筐,而且英国的海权思维和法德的陆权思维格格不入,另有一堆小国,各有各的诉求。欧盟经济上虽然融合,却无法如美国一样完成资本集权,最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令统一。

所谓大一统,本质上就是政令畅通。秦始皇一统六国,除了军事和政治整合完毕,更重要的在于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

欧盟无法在政治和军事层面融合这个致命短板,在平时可能不觉得什么,但当大国博弈到了深水区、到了拼刺刀的关键时刻,就会被无限放大。这就好像当初国共对决,国军牌面似乎很不错,但到了战略决战时就会落入下风并失败,到了塔山之战这种绝命时刻,获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现在法国的这个表现,就是欧盟在战略对弈中落入下风的必然趋势。

关于立体史观的逻辑,我在《民国梦与民国》和《寰宇春秋美国卷·帝国齿轮》有详尽的描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瞧瞧。另外这里再解释一下,为什么叫《寰宇春秋》?就是因为我试图用立体史观的逻辑,把既有的地球村各国的历史文化按照同一个逻辑和视角重新解构一下,让过往繁琐的知识变得相对简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