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元图案集》 1941年 雷圭元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花顶设计 1958年 常沙娜


床前地毯(纸本) 1941年 庞薰琹

1925年巴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彼时,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已在多个领域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如何体现和呼应时代的进步?装饰艺术运动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装饰”在此不是涂脂抹粉的美化和矫饰,而是对新阶段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应用。风云际会之下,此时的巴黎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风云人物和青年学子。

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以庞薰琹、雷圭元、郑可、吴冠中、常沙娜五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先生”(中国早期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先锋人物)为主线,他们都曾有过留法学习或在法国生活的经历,与塞纳河结下了深厚渊源,并在学成后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他们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与装饰艺术的先驱,更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

先是庞薰琹,他站在1925年的塞纳河畔,第一次看到“原来艺术可以是这么美”的装饰艺术博览会;1929年,当雷圭元为了“振兴中华”终于踏上法兰西土地的时候,庞薰琹正在考虑回归祖国的土壤“生长、开花、结果”;而此时的郑可,已经在法国学习两年——从格勒诺布尔工业美术学校,转到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吴冠中去得晚,作为杭州国立艺专学生的他随校南迁,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他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安顿下来,才考取了民国最后一批公派生,于1947年来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常沙娜恰好于雷圭元回国的1931年在法国出生,她的父亲常书鸿此时正醉心于里昂美术学校的素描课程,她的童年刚从这里开始。

与其他多数留学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不同,这五位前辈艺术家没有被巴黎美术学院教授的那些极其成熟的写实绘画技巧所打动,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装饰”和“图案”——那是艺术可以改造社会和世界的方法。他们真正看到了装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每个人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探索路径。

庞薰琹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领悟到了“装饰”的文化意味,回国后即投身于西南地区的民俗考察并潜心研究中国的图案史。此次展览主要展示庞薰琹在中国历代装饰艺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展览作品包括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研究手稿、《中国图案集》,以及以传统装饰纹样为设计元素的《工艺美术集》,体现了他立足于传统装饰纹样研究的现代转换,并以此开拓中国现代艺术的新道路。

雷圭元关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学习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引入先进的图案学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图案的生成逻辑,并融合教学、研究、实践,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图案学体系。该展览单元展示了雷圭元的设计稿和档案、手稿、照片等展品,并以典型案例分析中法设计的借鉴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郑可则是从造物实践中入手,在法国留学的七年间,广泛而深入地学习雕塑、实用美术和工业设计,以实物、产品诠释新理念,并较早系统引介、深入研究外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立体造型专业的发展与创新。此次展览呈现了近百件设计作品文献、设计教育手稿、档案、图书、照片等,并以图表系统梳理郑可兼具开拓性与引领性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吴冠中坚持融汇中西方艺术,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探索。他提出的抽象美、形式美,“风筝不断线”,艺术审美的雅与俗,以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等艺术思想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该展示单元以“东寻西找”“沧桑入画”为主题,展现他融汇中西方的艺术创作特点,以及心物交融的艺术世界。

常沙娜继承父辈的理想,不仅在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传承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将敦煌美学融入现代设计,并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致力于图案设计传承,构建起以敦煌图案传承为代表的染织图案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设计与教学人才。她曾说,设计应主要把握“民族的传统和生活的自然。因为装饰艺术的来源一是传统表现的形式,二是百花齐放的大自然。”此次展览收录了常沙娜对传统的研究、对自然的写生,以及基于传统与自然而创作的装饰风格独特的经典艺术设计作品。

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装饰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关联,并由此形成一种特有的文脉。时至今日,不仅传承有序,更让“装饰”走向现代化的印记,有脉可循。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认为,从塞纳河到光华路具有“西学东渐”与“烁古融今”交互相鉴的使命,由此而集聚形成了光华路百花园中的一支重要文脉。“‘装饰’的现代化一定要伴随着时代的主流文化而装饰,这样的‘装饰’方有说服力。随着时代的不同,让‘装饰’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度,今天‘装饰’之所以演变成‘设计’,无不与时代的需求相关。”才大颖说。

谈及装饰艺术在当代的必要性和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指出,装饰性具有表意、叙事和符号化功能,是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当今装饰艺术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得益于广泛应用的现代科技手段与丰富的形式语言,它们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相结合,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支撑。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杭间强调,装饰艺术的“人民性”不是追赶潮流,而是今天的人们讨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指向,“人民性”是装饰艺术隐秘的内核和本义。

“从‘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办学宗旨,到高举‘艺科融合’的学术旗帜,再到新时代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这种理想与精神始终是我们不变的精神血脉和学术底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表示,希望本次展览精心组织展出的360余件作品和器物,能够让更多人理解装饰艺术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的社会作用。

2024年12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