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不来沙面,等于没来过广州

这座位于珠江白鹅潭畔的椭圆形小岛

拥有全国最集中的欧式建筑群

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旧租界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也有人说

沙面是广州的一滴泪

一个多世纪以来

沙面凝聚了几代广州人

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沙面岛全景

《广东印记》之《广州沙面建筑群》

一起走进沙面

游览“欧洲建筑的博物馆”

见证广州百年变迁

沙面心酸史

沙面,古称拾翠洲,是珠江冲击而成的沙洲,面积约0.3平方千米,宋朝开始成为国内外通商要津。明朝时这里设立了华节亭,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中叶设立西固炮台,捍卫广州。


沙面炮台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两国看中了沙面“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以“十三行被毁,须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胁迫清政府将沙面划为租界,在沙面北部挖一条宽40米、长1200多米的河涌与陆地隔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并建两座桥梁往来沙面。


沙面桥旧貌

1861年9月,清朝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领事哈里签订《沙面租约协定》,沙面正式成为英法租界,这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


20世纪30年代的沙面

沙面建筑群的形成

沙面成为英法租界后,大批西方人来到沙面岛,他们在这里建造了上百栋富有欧洲特色的建筑,渐渐把沙面打造成欧陆风情之地。


沙面三街

沙面一度汇集了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九家银行、四十多家洋行以及教堂、邮局、俱乐部等,逐渐形成了“三横五纵”格局,是当时广州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沙面布局图

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

沙面建筑群,见证了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

1883年,英轮“汉口”号水手将中国搬运工人罗亚芬踢落珠江致溺死。愤怒的广州民众冲入沙面租界,烧毁房屋14间,是为“沙面事件”。

1924年6月30日,沙面当局借口越南人在沙面行刺法国驻越南总督事件,以维护租界治安为由,颁布针对华人的“新警律”,规定华人进入沙面,一概须携带通行证。而欧美人、日本人,印度人等则可自由进出。“新警律”引起租界华籍职工不满,于是全体罢工抗议。沙面洋务工人的罢工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迫于压力,沙面当局最终取消了“新警律”。

1925年6月23日,广州工人和学生为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而举行游行示威,在位于沙面岛北面的沙基路遭英法军队袭击,造成了死亡52人、重轻伤无数的“沙基惨案”。为纪念惨案中的死难者,政府把沙基路改称为“六月二三路”,后称“六二三路”,并立碑纪念。


沙基惨案纪念碑

欧洲建筑的博物馆

1946年,中国政府正式收回沙面。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指示:“要妥善保护建筑,保护原貌,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1996年,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漫步在沙面,169栋欧陆风情的建筑沿街矗立,让人仿佛置身欧洲小镇。其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53栋建筑,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建筑技术与艺术,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被称为“欧洲建筑的博物馆”。


沙面北街

位于沙面大街2号—6号的红楼,是沙面标志性建筑,原是粤海关俱乐部,楼高三层,由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是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


海关红楼

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楼高四层,二三层为巨柱式,西、南两个立面采用严格的新古典三段式构图,转角处顶楼建有穹窿顶的亭子作为标志,严格遵循古典程式。


汇丰银行

位于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沙面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廊间围墨绿色宝瓶型护栏,外墙刷水洗石米。


券廊式建筑

位于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有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是仿哥特式的梁柱结构建筑,教堂塔尖轻盈高耸,似利剑直插云霄。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如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变迁的沙面,已成为著名的欧陆风情旅游区以及广州文化与艺术的地标。博物馆、陈列馆、文化艺术空间、咖啡馆等全新空间的诞生,让沙面建筑群在保护与活化中焕发新的活力。

News

策划|广东发布、方志广东

编辑|蔡泽纯

校对|钟惠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