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浙江宣传微信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亚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渗透呈现出日益显著的低龄化趋势。比如,越来越多青少年经常把“YYDS”“你个老6”挂在嘴上,还有“尊嘟假嘟”“我嘞个giao”“xswl”“2333”等。或许你还不知道这些词的意思,但它们却是孩子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走进”校园,被带到课堂上、写入试卷里。
那么,为何孩子们会不分场合、不合时宜地玩“梗”?家长和老师到底该不该阻拦?成长中的“幼苗”又该如何避免被网络黑话“入侵”?
一
孩子们满嘴跑“梗”,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因来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广泛普及,青少年作为“网生一代”,打小便沉浸于网络空间之中。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日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日用而不觉”。其中,一些无实质意义甚至粗鄙恶俗的烂梗,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快速传播、大面积扩散。
此外,还可以归结于以下内因:
比如,旺盛的好奇欲。相较于严肃的教科书式语言表达,鲜活、有趣的网络用语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关注。现下流行的网络烂梗,通过拼音和汉字“混搭”、字义曲解、恶搞等新奇的表达方式,让许多孩子沉迷其中、“照单全收”。沉浸在网络语言体系中的孩子,甚至觉得可以用说这些词来展现自我个性。
比如,高度的模仿力。孩子们心理发育尚不完备,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他们在强烈求知欲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展现出超强的模仿力,对新鲜词汇学得快、用得顺。比如,“我真的栓Q”“芭比Q了”“绝了”“炸裂”等词汇,在小学生之间口口相传,让老师忍俊不禁又感到无可奈何。
有人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语言”,不少圈子也有属于自己的“行话”。前者如80、90后所说的“菜鸟”“神马都是浮云”“鸭梨山大”;后者如打工人再熟悉不过的“对齐颗粒度”“打通链路”“形成闭环”等,满满是时代的印记。而当下,网络热梗凭借其新潮特性、高渗透性,逐渐从线上网络世界延伸至线下现实生活,甚至成为青少年群体内部的“社交密码”。一些孩子因害怕被“黑话”群体所孤立,便更沉迷于搜寻和使用网络烂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漫画 图源:“育见新闻”微信公众号
二
满嘴网梗甚至烂梗的孩子们,让一些家长和老师忧心忡忡。家长们表示“一头雾水”“理解不了”,老师们表示“血压升高”“十分心累”。当然,也有人认为童言无忌,孩子们只是图个新鲜而已。但事实上,网络热梗的过度流行,很可能悄无声息地侵害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值得引起重视。
破坏语言生态,加剧“文字失语”现象。孩子们频繁地使用网络烂梗,不仅给维护语言规范带来了挑战,还会弱化孩子本身的语言能力。想要表达无语、厌烦,不会写“无可奈何”“不胜其烦”,而是用“我真的栓Q”;感到恐惧、不安时,不知道“心惊胆战”“忐忑不安”,而要来一句“慌得一批”。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如今的一句“YYDS”,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趋于单一、匮乏。
构筑交流屏障,弱化深度思考能力。孩子们的“语言江湖”,家长听不懂、老师看不懂,久而久之,代际之间难以沟通。表达被“梗”住的更深一层,是思维能力被“梗”住,可能导致孩子们逐渐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凡事习惯性地寻找网梗来表达,久而久之,令人难以主动进行深入思考,而是仅仅盲目且机械地重复着一些常用语,甚至说着有些词不达意的话。
造成认知误导,伤害文化内在价值。黑话烂梗在表达方式上扭曲了传统的语音、字形和语义,其中一些表述滥用隐晦不明的表达手法,甚至暗含低级趣味,许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孩子为了新鲜感而习惯性模仿运用。若放任此现象暗中滋生蔓延,将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塑造。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往小里说,日常用语,映射着一个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往大处说,言说之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烂梗的过度使用,不仅会误导孩子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正确认知与理解,还会损害我们的文化及其内在价值。试想,时间一久,当孩子们听到“国粹”“绿茶”的时候,联想到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国的名茶吗?
三
面对汹涌的网梗浪潮,如果放任不管,网络表达与规范语言之间的界限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对此,我们无须过度惊慌、过分敏感,但为了呵护那些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幼苗”,还是应当多一份谨慎小心和警觉留意。如何让孩子在高度数字化的社会中“有话好好说”,笔者有三点看法。
让网络热词“优胜劣汰”。语言犹如一股涌动的清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不断的流淌中经历着“新陈代谢”。比如,“点赞”“粉丝”“硬核”“逆行者”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就升级成为正式的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而一些风靡一时的流行语也可能“雨打风吹去”,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因此,对于语言语义,要始终把好“审核关”,守牢“边界感”,比如,可以多开展“解构网梗”班会课,老师以教育者、学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对比网络热词与口语、书面语,通过对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语言的差异性,提升辨别能力,增强抵制黑话烂梗的抵御能力。
用陪伴破解“文字失语”。陪伴是最好的爱,以身作则是最有用的教育,这一直是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共识。不妨尝试为自己安装一个“语言净化器”,时刻警醒自己要在孩子面前使用规范、文明的语言,从而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纯净的语言环境。比如,拿出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沉浸式阅读名著、玩成语接龙;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感受语言文化之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注重汉语的“固本培元”。加强引导的目的并非在于限制网络语言的表达,更不是阻碍网络文化的丰富多样与繁荣发展,而是要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环境。此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滥用谐音指代词、编造黑话烂梗、恶意曲解文字含义等现象。
治愈孩子们的“失语症”是政府之责,也是社会、家校之责。对学校来说,注重提升母语教育质量,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语言规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价值观,是责无旁贷的。而全社会也需要协同发力,通过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正面引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等,为孩子们营造“好好说话”的良好氛围。
中国的语言、文字,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结构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它们如同星空中颗颗璀璨明星,散发着奇妙的东方智慧,夯筑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享受网络文化趣味性之余,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以高雅的语言为帆、以深厚的文化为基,在阳光照耀的数字世界中茁壮成长。
更多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