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老师想请教一个事儿,我的孩子上高一,住校,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老师让默写古诗文,她自己说那个古诗文已经默写好多遍了都会了。然后没有默写,在写数学作业,被语文老师发现了。语文老师让她把课件给抄十遍,抄不完就不能进教室上语文课。然后我女儿就拿着课本出去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都是在教室外面上语文课的,我说要不要干预一下,找一下老师调解一下。她不同意,现在都是期中复习,也不想听老师讲课,想自己在教室外复习。我感觉她是有情绪的,不想找老师认错。昨天我打电话,说还是站在教室外面,自己也不想找老师和解。我问抄几遍了,说抄三遍,想请教一下这个事情,是我自己私下找老师调解一下,还是等孩子自己抄完了再来找老师呢?也有点担心小孩有抵抗情绪,会对学习有影响,想听听您的意见,谢谢
【答】其实你提出这个问题背后恰恰反映的是当下我们思维教育缺失尤其是许多人逻辑思维欠缺的问题,当下,不仅学生、家长缺失思维教育就连教师也缺乏基本逻辑思维能力,这恰恰反映了当下教育的缺陷。我想从以下三个角度给予你解答,供你参考。
1、你提出问题是在昨天,不知道这个事情眼下的进展情况如何。我是在想,假设这个问题解决了,会不会你和你的孩子再不会对这个事情进行思考和总结了。从你的问题表述来看,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就是找标准答案的。其实你提出这个问题的表述来看,你的重点并没有从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入手,而是想从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入手。这反映了当下大多数家长的普遍的认知,这一认知和学生的认知层次一样的,就是想找到解决问题标准答案,之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是应试教育不仅把学生教的僵化了,也把家长教得僵化了,同样也把老师的思维教僵化了。然而,这一解决问题的“找答案”思路本身就可以看出我们思维的层次,我们未能就事件本身能够提升自己和孩子的认知水平、提升思维能力水平去着眼和入手。因此,我们就可以深刻感悟这句话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假设,作为家长你不是把这个问题停留在仅仅把这个事情的解决的层面上,而是去思考:这个问题反映了我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需要提升的空间?我的孩子将来也将走入社会,她也将势必会遇到与大学老师、辅导员、工作单位的领导的矛盾,如果这一思维方式没有提升,会不会影响她将来的发展?我是否能够以此事为契机不仅提高我的认知同时帮助孩子提升思维水平?等等。如果你将这个问题的层面放在提升孩子和你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甚至思维升级的高维度层面上。那么,你的孩子和老师当下发生的矛盾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成为了你和孩子成长的良机和机遇。总之,当你或者孩子遇到难题或者矛盾时,你是在用成长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帮助自己和孩子实现思维升级,还是简单用应试教育那种找答案的不需要深度思考的方式去解决,这本身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水准和孩子未来的发展前景。
2、你提出的问题基本转述的是孩子表述的事实。请注意这是你的孩子向你表述的事实,这个问题很关键。要知道,要解决矛盾,不仅仅是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求实思维。也就是说,要把问题解决好,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搞清楚事实本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得就是这个意思。要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和行动权。遗憾的是,你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尚不具备求实思维,在没有了解这个事情的真实全貌的情况下,仅仅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辞,就想知道解决师生矛盾的答案。这无疑于缘木求鱼。因此,要解决好这一矛盾,作为家长不能仅听孩子的说辞,在这里并不是对孩子不信任,而是要知道,孩子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本身囿于表达能力有限、观察能力有限可能没有能力将事件的全貌较完整的呈现出来。况且,人性往往有一个这样的弱点,就是在描述事实的时候,偏向于陈述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正是因为此,我建议是既然孩子不愿意你给老师打电话,那么你可以通过其它孩子的同学了解这件事的原委。
请注意,搞清楚事实本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绕不开的。
3、假设你了解了情况,并且了解的情况正如你孩子所说,尤其是事件的关键情节,诚如孩子向你描述的一样。那么,我们下面的探讨才有意义。我再强调下,以下的推理是基于假设孩子向你描述的情况为真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的。
下面,我们就对当事人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看一看导致这次师生矛盾思维方式的原因所在。首先,你的孩子的思维逻辑是:一是我的学习我做主,我要对我的学习负责。因此,我的古诗文已经默写好多遍了都会了,老师让我继续默写,我觉得没有必要。二是你的孩子的思维具备学习效能观念。既然默写无助于提高古诗文的学习效果,那么,何不将默写省下来的时间做数学作业。这样做,无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能。况且,我是班上学习又没有调皮捣蛋,我何错之有?
如果我们分析孩子的思维逻辑,这个思维逻辑是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前者是教育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后者是学习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力求效率的要求。
因此,你的孩子的思维逻辑本身没有错误。这也是孩子不认为自己错误且不愿意与老师和解的根本认知原因。
但是,你会发现孩子之后的举动与其认知:即认为自己没有错。有着不同一性之处。那就是孩子又主动被罚抄了三遍课件。既然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没错,为什么又主动抄了三遍课件呢?请你思考。我想说的是,孩子的思维的波动性表明,孩子在被罚的这个阶段,在如何解决与老师的矛盾问题上她是有所迟疑的,并非她所说的那么态度十分坚定。也就是孩子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她现在仍然还没有想好,她还是有些犹豫的,但当下仍然倾向于不与老师和解,更不可能向老师道歉和认罚十遍的态度。
其次,我们再分析下老师的思维。我想说的是老师的思维逻辑的核心是围绕“权威”“面子”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的。要知道,老师当下正在组织学习准备应对期中考试,压力和焦虑心理的促成下,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学生整体的成绩结果,加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绝大多数老师并未形成真正的上述所说的学生主体观,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在他们的认知中,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尤其是强制性的手段将学生们的成绩提高上去,因此,树立自己的权威,维护自己的面子至关重要。因此,在他们的认知中,对学生说的话是持有怀疑态度,对学生发挥能动性是持有怀疑的。正是由于老师的这一种靠权威和命令提高成绩的认知和你孩子的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教育认知发生了根本冲突。
在老师看来,他一定是这样想:一是你孩子说自己古诗文已经默写好多遍了都会了,我作为老师是存疑,难道你这个学生说会了就真会了吗?二是如果这个学生说自己默写了多遍都会了,我就可以允许他可以不默写,可以写数学作业,那么其他学生会不会效仿?更何况这是语文早自习?我说的话一个学生不听,就会有第二个学生不听,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今后我将如何组织语文教学,我的权威和面子何在?
正是因为此,老师需要对你的孩子一点颜色看以儆效尤。三是我通过让他在教室外罚站,并且抄写课件进行惩罚,逼其妥协,树立我的权威,从而为将来的教学活动展开扫清障碍。(如果从逻辑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老师的惩罚逻辑就是自相矛盾,既然要通过剥夺学生的听课权以示惩罚,却与此同时又让孩子抄写课件增加学习量以示惩罚。这本身就表明语文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强的)
总之,从老师的思维逻辑来看,他的逻辑并非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有的逻辑,而是军队中长官对士兵管理的逻辑即军令如山,无条件服从命令,确保整齐划一,军令畅通。
通过对师生两人的思维分析,这位家长你就可以知道这一持续一周的僵局原因所在。你的孩子的逻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符合人格独立、思想之解放的,却是理想化的、个性化的逻辑,语文老师的逻辑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却是符合现实的、集体性的、普遍性的当下学校教育的存在。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并非仅仅是两人性格和沟通方式的矛盾,而是反映了当下僵化的教育体制和追求自我教育个性化和追求人格独立、实现自我价值学子的内在矛盾,因此,这一矛盾已经绝非简单的谁是谁非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一次僵局破解并不容易。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老师自然不会轻易妥协,如果他向全班宣布你的孩子如果不抄十遍课件就不能返回教室的情况下,他更会碍于面子不会做出轻易妥协。除非,这个老师有一定的智慧,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比如说,看在你孩子抄写了三遍认罚的态度转变以及在教室外已经被罚一周多的处罚的结果下,他给自己以台阶下。
而你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没有错,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惩罚,结合她的青春期特点,她也不太容易做出完全妥协。即抄完十遍课件,灰溜溜返回教室,这样的话,她如何在同学面前抬起头?她的脸面如何放?
正是因为此,我想对你说的是下一个思考的维度就是利害的权衡,这一点需要务必告诉孩子,因为她将来走向社会,需要学会利害的权衡分析,而不仅仅停留在理想化的坚持层面,虽然她是有道理的。
第一,因为这件事情把事情闹大,对你的孩子是不利的,而且没有必要。要知道你的孩子今年高二了,也是比较关键时期,这个不利因素我不必详说。第二,解决的方案原则是既要照顾老师的面子又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要找到一个能在全班学生面前顾全两人面子的办法。由于我不了解具体的实际,我想你应当出面与孩子先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和我对老师的分析说出来,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后,我建议最好与老师沟通下,你作为桥梁和缓冲器,协调好两者的意见,商量一个让双方都能够下台阶的具体办法。
以上是我通过思维方式的分析给你的建议,由于我不在现场,有很多的信息迷雾一定遮蔽我的判断,我仅仅是通过你的孩子的叙述和一般的逻辑规律性给你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