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历史故事,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很多人都知道徐向前擅长领兵,但由他带领的兵团,好像刻意避开了很多上级领导。
然而这一切都是毛主席有意为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爱兵如子徐向前
徐向前元帅可谓是军中帅才,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指挥了无数场精彩绝伦的战役。
在徐向前军事韬略的繁忙运筹中,他将爱兵如子体现到了极致。
纪律是军队的命脉,迄今为止人民军队已经建立接近一个世纪,“铁一般的纪律”已经深深融入将士们的血脉,成为克敌的法宝。
在红军创建初期,由于敌我实力悬殊很厉害,红军只能采取打游击战的方式作战。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打游击战不需要多么严格的纪律去约束。
徐向前就不认可这个观点:“打游击战更需要建立铁一样的纪律,游击战环境错综复杂,如果不加以约束后果不堪设想。”
正是因为徐帅有了这种前瞻性,才能让红军战士在分散的情况下,还能执行党下达的命令。
每次打仗前,徐帅都会做出要求:“一切游击队都得有良好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
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帅在山东地区进行整军建设,从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将军队“纪律”严肃化,为军队建设出了“九化”方针。
每到一处军营,徐帅都会要求:“各部队必须严格遵守政策纪律和战场纪律。”
等解放战争时期,徐帅更关注干部问题而不是战士问题,提出:“问题的重心不在战士而是在干部,所以在干部问题上也应该重视,确保干部能以身作则。”
徐向前指挥太原战争时,发现部队按照中央指示停止攻击后,指导员、士兵整体情况都变得松懈,军中纪律也出现了问题。
徐帅没有简单的对部队进行惩罚,而是深刻的分析了原因:
“部队计划是在太原外围过冬,条件十分艰苦,所以将士们有了一定的情绪,与此同时,战役第一阶段部队伤亡情况比较惨重,敌人那边又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战斗,指挥员就出现了急躁、埋怨情绪,从而导致逃亡现象增加,军中纪律出现松垮。”
徐向前为解决这个问题,先是带领着部队理解中央的决策,随后又展开评功活动,以此来鼓励战士的信心,并进行了“一年左右打倒国民党”的时事教育。
这些措施再加上生活条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指导员、士兵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
最后徐向前总结:“逃亡情况有减少,军中纪律执行情况变好,将士对战争胜利的信心稳步增长,绝大多数同志都相信一年就能打倒国民党,太原肯定能打下来。”
徐向前和各级干部沟通时都很注重树立正确的带兵观念:
“军中真正的老百姓其实是士兵,每次开战冲锋陷阵的永远都是士兵,离开士兵就谈不了战争的胜利,干部生活好,士兵生活苦,这样军心必定不会稳固。”
实战中用兵带兵有方
在战场上,徐向前敢打硬仗、恶仗。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起义军全部都撤到广州北部的花县,被整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
1928年元旦,红四师到海丰地区和红二师会合,从这以后两支年轻的队伍开始并肩作战。
这时候徐向前已经成为红四师的参谋长,不久前他接到命令带领部队东进,战争速度很快,战争次数也很频繁,两个月进行了二十多次战斗。
红二师在北线也顺利拿下敌人的据点,海丰、陆丰、惠来等十个县城的反动武装和民团,都被打得四处溃散。
国民党反动派对这样的速度十分震惊,很快就征调了数万兵力,兵分三路对东江地区进行“围剿”。
我军两千多人的队伍,经过两个月的辛苦作战,已经筋疲力尽,再加上缺少粮食供给。
当村庄被敌人占领后,道路也被封锁,无奈之下徐向前只能带领部队退回到深山中。
此时徐向前身上只穿着一条单裤,连一条换洗的裤子也没有,手下给他找了一条裤子:“首长,您再穿一条裤子吧,您身上这条实在是太过单薄。”
徐向前顾不得自己的冷暖,他最关心的是战士们的温饱。
下雨时,战士们都在避雨,徐向前一个人拿着一把破雨伞四处走走看看:“你们吃的怎么样,没有吃饱等会儿到我的营帐中再拿点吃的。”
徐向前的衣裤都被雨淋湿了,最后靠着体温一点点捂干。
军需处的女干部彭镜秋看到这个情况就找了一块儿黑布:“首长,我用这个给您做条裤子。”
徐向前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你看看哪个同志没有裤子穿,你就给哪个同志做。”
彭镜秋却坚持说:“您身为指挥员,怎么可以没有一条替换的裤子呢?”
徐向前笑笑:“大家都是一样的,你是没看见啊,老百姓家里十几岁的娃娃都还光着屁股呢!”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敌人天天都在进行放火搜山,对待老百姓也是无比残暴,我军处境变得很艰难。
几经思索,徐向前决定采用分散游击战术,保存为数不多的革命力量。
干部战士没有粮食补给,就去摘野菜维持生命,没有房子住就用草搭,还不敢搭建的很齐全,就怕暴露目标。
有时候情况比较危急,连草棚子都不能搭建,只能睡在树下或者是草堆里。
1928年6月,红四师师长叶镛因病行动不便,所以在搜山的时候被敌人抓住,英勇就义。
徐向前得知这个消息,眼泪止不住的掉。
在这个异常困难的关头,他挑起红四师师长重担,带领着一两百个人在山林和敌人周旋,坚持战斗下去。
国民党反动派到最后黔驴技穷,实在是无计可施,只能采用“扫平千里赤地”的方法,将靠近山区周围的村全部烧光,海丰、陆丰等地区1.8万名群众,全部都惨遭杀害。
徐向前看着将士们疲惫的身体心疼不已:“同志们再坚持一下,很快组织就会派人来接应我们了,现在的困难都是暂时的。”
后来陈郁终于在莲花山找到红四师,一眼望去将士们眼中充满疲惫,徐向前也消瘦得不行。
陈郁沉默了好一阵子,终于艰难开口:“同志们,你们真是受苦了。”
徐向前听到这话却笑的很坚定:“这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苦,我苦习惯了,只是这些战士们跟着我在深山老林穿梭,缺吃又缺喝,受伤了还没有药,身上连件完整衣服都没有,他们才是遭了老罪了。”
陈郁感叹:“省委同志知道你们的处境十分艰难,但没有想到能艰难到这个份儿上,以后可怎么办才好呢?”
徐向前思考了一下,用无比坚毅的目光看着陈郁:“山上有水还有野菜,还有热水洞温泉可以洗澡,有决心坚持下去,敌人根本就不可怕。”
在这样险恶的局势面前,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剥夺,徐向前依旧无怨无悔,对革命发展未来充满信心,他在鼓励自己的时候,也不忘鼓励周围出生入死的将士。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带领华北野战军到达晋冀鲁豫地区。
1947年,徐向前带领部队取得运城战役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背后还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故事。
一个农民出身的战士,当部队北上时要从他的家乡离开时,他因为舍不得家乡以及家人的种种原因,暂时在家乡停留了一会儿,后来经过动员他又回到了连队里。
可是他的连长却不能容忍这种行为,直接对这名战士采取了体罚。
徐向前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的气愤,要求政治机关必须将这件事当成一个违法乱纪的典型来教育各个部队,必须有爱兵意识,不可以有军阀主义作风。
徐向前特别重视这件事,以至于后来一谈到官兵关系,他总会严肃的说:
“大家必须得先记住,先有的战士后有的干部,是因为有了120名战士才任命一个连长,不是因为你适合当连长,就给你招募了120名士兵,请不要把位置搞颠倒了,干部首先是士兵的,是士兵的同志、师长、朋友、表率,有这份心才能将士兵带好,这才能让各个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的战士,成为部队真正的一份子。”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护战士
徐向前对部下特别关爱,这一点体现在部下蒙受不白之冤时,他总会竭尽所能去帮忙。
1931年,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政委。
随着红军队伍数量不断增加,张国焘等人引发的“肃反”运动,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发生,看见周围优秀的干部一个个沦为阶下囚,有的甚至遭到杀害,这让徐向前无比痛心。
徐向前虽说对“肃反”持有怀疑、不满态度,他会力所能及的去保护战士、干部,这里面就包括了陈锡联、周希汉。
有一天,陈锡联和几个战友一块儿去街上购买生活用品,突然觉得肚子饿就掏钱买了几个油饼。
不料这一幕被人看到,直接诬告他们是一个“吃喝委员会”,现在吃喝以后就会搞阴谋活动,张国焘知道这件事就主张要将陈锡联等人抓起来。
徐向前接到消息马不停蹄的就往张国焘那里赶,一到就赶紧说理:“小鬼头们不就是嘴巴馋点饿了吗?买个油饼吃一下,哪里懂什么委员会这些事,进行一下批评教育,放掉他们就就算了。”
幸亏徐向前及时解围,才让陈锡联等人才被释放。
陈锡联得到徐向前保护,周希汉也得到了徐向前力保。
有一次,有人检举周希汉是混迹在红军队伍中的富农,逼迫周希汉拿出军服以及所有物品。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周希汉决定回湖北老家开证明,他费尽心思花了几个月终于拿到证明。
周希汉开心的寻找部队,回到部队后却不被接受,他只能去厨房帮忙,在帮忙的第三天,有人突然问他:“还有锅巴没有啊?”
周希汉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眼前顿时一模糊:“这不是我的老上级徐首长吗?”
徐向前看见周希汉现在这个落魄的模样,赶紧问:“怎么搞成这样啊!”
这一问让周希汉从怀里掏出了证明,徐向前知道前因后果后十分生气,直接找到张国焘:“周希汉就是一个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懂,平时跟我一起工作态度积极又勤快,怎么可能是改组派或者是富农呢?”
之后,周希汉就被徐向前留在机关当书记员,没有再蒙受不白之冤。
徐向前这些事迹,毛主席都是知道的。正是因为徐向前在军中威望很高,又非常会领兵,所以徐向前建设的兵团,一般领导结构都很单一,除了他就是一些连级干部,他对这些干部直接负责。
大众熟知的知名老领导,他们一般是不会被安排到徐向前兵团就职的,这也是伟人智慧的体现。
毛主席很了解徐向前,徐向前最擅长的就是领兵、指挥,最不擅长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安排滕代远等人来协助徐向前,就是想给徐向前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清静,不受人际关系束缚的环境工作。
各个老领导似乎也心知肚明,一般都会刻意避开对华北一兵团的领导,不让徐向前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