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携民渡江,十余万百姓追随他,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老板的残暴名声太具有震慑力,以至于荆州百姓宁愿跟着刘备逃亡,也不愿留下来。

因为留下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死亡。

主要是曹老板此前干了不少残暴的事情,给荆州官吏和百姓留下了心理阴影。

曹操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干过最残暴事情就是屠城。



仅仅在史书中有记载的屠城记录,曹操就有10次之多,记载如下:

1、初平四年(193 年),曹操征讨徐州陶谦,杀数十万人,泗水为之不流。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宁,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

2、兴平元年(194 年),曹操再征徐州,史载“所过多所残戮”,跟屠了没啥两样,所以徐州第二次被屠。

“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

3、兴平二年(195 年),陈宫和张邈背叛曹操,改投吕布,曹操发兵讨伐吕布以及陈宫等人,吕布战败之后逃到徐州投奔了刘备,张邈也跟着吕布去了徐州,但留下张超带着家属守雍丘。

曹操围攻雍丘数月,城破之后屠了雍丘城,鸡犬不留。

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三国志》

4、建安三年(198 年),曹操讨伐吕布,于十月攻破彭城,随即下令屠城。

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三国志》。

5、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率军讨伐袁尚(袁绍的儿子),攻破邺城后,屠之。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后汉书》

6、建安十二年(207 年),曹操北征乌桓,顺便消灭袁尚、袁熙,在柳城击破乌桓军,接着屠了20余万。

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三国志》

但这事儿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史书中的这句“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中间应该有个标点符号,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意思就是说,曹军斩杀了斩蹋顿及名王以下的贵族,然后胡、汉投降曹操的有20余万人。

7、建安十六年(211年),太原人商曜据大陵发动叛乱,曹操派夏侯渊、徐晃率兵讨伐,攻破叛军20余座据点后,夏侯渊屠了太原这个地方。

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又行征西护军,督徐晃击太原贼,攻下二十馀屯,斩贼帅商曜,屠其城。——《三国志》

8、建安十九年(214年),韩遂、马超在陇右进犯,曹操派夏侯渊等众将讨伐,曹军围攻兴国,城破之后,屠之。

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三国志》

9、建安十九年(214年)冬十月,夏侯渊率军讨伐在枹罕称王置官为乱三十余年的陇西人宋建,随即围攻枹罕月余,城破之后,夏侯渊屠了枹罕这个地方。

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三国志》

10、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由于此前宛城守将侯音与吏民发动叛乱,并与关羽联合,曹仁率兵讨伐宛城,经过四个月的围攻,终于攻破宛城,随即下令屠之。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

以上就是曹操屠城的残暴历史,抛开屠柳城这事儿有争议以外,曹操可足足有9次屠城的行径。

这种动不动就屠城的恐怖行径,传出来以后,会给荆州吏民心理造成极大的恐慌,对于荆州官吏和百姓来说,此次曹操大举进犯,万一再屠荆州几座城,那可咋办?

所以,无论是荆州中下层官吏还是底层百姓,都不敢去冒这个险留下来,因为都担心曹操如果屠城的话,大家都活不了。

与其留下来等死,那不如跟着刘备逃亡,至少刘备在荆州人心里是仁义之士,在这种危急时刻还愿意管他们。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主动投降的,曹操总不能也给杀了吧?大不了就主动投降保命呗。

这事儿其实也不好说,因为曹老板的名声实在太臭了,他拒不接受投降,甚至杀降这种事儿也没少干。

比如,曹操攻破邺城之前,袁尚战败,走投无路,请求投降,可曹操不许,袁尚为了活命,最终还是想办法逃到乌桓,后来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才将其消灭。

曹操还有一条比较变态的军令,叫做“围而后降者不赦”。

意思就是说,我率军攻打你的时候,你主动投降,那完全可以接受,但若是拒不投降,等我把你围困起来,那时候你再投降,那就不接受投降,即使投降了,也得被杀。

这条军令,于禁就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度反叛,曹操派于禁讨伐,但于禁久攻不下,曹操接着加码,又派夏侯渊率军增援于禁。

在曹操强大兵锋之下,昌豨觉得自己顶不住了,他和于禁又有一点交情,于是主动向于禁投降。

这时,众将都认为既然昌豨已经投降了,就应该把他押送回去交给曹操处置。

谁知,于禁却下令将其斩首。

在场众将看得是一脸懵,于禁这才解释道:“诸位难道不知道主公有一条常设的军令叫做“围而后降者不赦吗?”

“被大军包围以后才投降的人,一丁点都不能赦免,遵守和执行主公的命令,是侍奉君上的气节,虽然他昌豨曾经和我有交情,但我岂可因此失了气节?”

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三国志》

就这样,于禁含着泪砍下了昌豨的头颅,成全了自己的气节。

曹操的这条常年设立的所谓“围而不降者不赦”,对于荆州官吏和百姓来说,也是一种心理阴影。

对于荆州吏民来说,投降也可能被宰了,不投降有可能遭屠城,反正留下来是没有活路的,眼下只有刘备愿意收留他们,愿意带着他们逃亡,他们自然是很愿意追随刘备的。



当然了,刘备携民渡江,十余万荆州吏民追随他逃亡这事儿,跟刘备本人的威望也有很大的关系。

刘备这个人以施行仁义著称,在刘备的做官生涯里,无论他在哪个地方担任要职,他都能与当地士人、百姓交好,深受拥护。

在荆州整整七年时间里,刘备当然没闲着,荆州有一部分士人、百姓对刘备还是很有好感的,这部分人大概不是被曹操的残暴名声吓住了,而是真心实意想追随刘备,不愿侍奉曹操的,所以跟着刘备跑。

但是十余万人呐,这里面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曹操臭名昭著的残暴名声给吓坏了,所以宁愿舍弃家园,也要跟着刘备跑路。

因为就冲他曹老板那残暴的名声,留下来也没有活路,跟着刘备跑还能保住性命。

这应该就是十余万人愿意跟着刘备跑的原因。

注,本文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

参考史料:《三国志》、《后汉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