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无论是对蜀国抱有敬仰之情,还是对蜀国有所不满,对于夷陵之战的大火应该都有所耳闻。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小说演绎,都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极为惨烈的描绘。



许多人认为,刘备这次行动完全是出于一时冲动,结果把蜀国的家底都赔光了,认为这场战斗就是一个糊涂的决定。

但这次战役,却没有一个人将其视为昏庸之举,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夷陵之战视为刘备败光蜀汉基业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三国演义》的描述,并非正史记载。

因为在小说中为了突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常常会夸大军队的人数,比如其中的数据甚至被夸张到了70万人。



根据正史记载,蜀国的人口也不过94万人,如果这些人都去打仗,不知道会有多少家庭因此破碎。

而且这个数据意味着大量农民被征召入伍,会导致大量农田荒废,朝廷也会因此失去民心。



这种情况别说诸葛亮了,就算是神仙下凡也难以挽救蜀汉,甚至不需要魏国进攻,只要一个蛮夷部落就能让蜀汉覆灭。

在《三国志》中,对于军队规模也有明确记载,当时蜀军的实际人数大约为5万人,这个数据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即使按照小说中的数据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昏庸,那么赤壁之战和逍遥津之战又该如何评价呢?这些战役都是有历史数据佐证的,哪一个不比夷陵之战死伤的将士多。

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带领军队征战的事情多如牛毛,其中死伤的将领也不计其数,难道他们都是昏君吗?



小说为了给这位仁德之君一个体面的结局,于是采用了这种带有夸张手法的写作方式,使得许多人为之动容。

因为这是刘备在小说中的形象,我之后多以小说情节来说,实际上在历史中三兄弟并没有结义,但他们的情感却不亚于结义兄弟。



刘备仁德之君的形象

在徐州时,陶谦临终前想要将州郡交给刘备,希望自己死后,徐州百姓能有一个好的生活。

对此,刘备一开始并未接受,最后在陶谦的再三推荐下才接手,上任后他推行仁政,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在曹操攻打徐州时,刘备也没有抛弃城中的百姓逃跑,因此出现了历史上被许多人称赞的“携民渡江”,虽然在转移过程中损失惨重,但这种仁义行为深得民心。

他的包容和慈爱无论是对敌人还是朋友,因此也有许多人投靠蜀国,对于投降的将领,刘备也没有将其杀害。



对于朋友就更不用说了,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蜀汉那种浪漫的氛围,即使在困境中也有许多人共同出谋划策,这都是许多人向往的环境。

他善于招贤纳士,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是他的好兄弟,与他们一同成就蜀汉的繁荣。



并且刘备的人格魅力非常强,在现在的网络上,还有人将刘备戏称为“三国魅魔”,由此可见刘备有多么吸引名将和名士,当然,这其中不包括太史慈。

即使在和其他刘氏争夺天下势力的时候,他也是始终保持一个正直的态度,从不随意许诺,即使是对手也对刘备非常认可。



那么他对于百姓,有什么利民措施,难道就光一个“携民渡江”就够了吗?

并非如此,在建立蜀汉政权后,他首先就是削减赋税,推动蜀地的农业生产,在其中也有不少农具被发明出来。



对于逃到蜀地的灾民和难民,他都是极力接纳,尽量用最宽大的态度来让这些人留在蜀地。

在逝世前,刘备告诫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同自己一样坚守自己一生总结的一句话“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正是这种信念让刘备能从一无所有,到成为蜀国的皇帝,真正复兴大汉。

但就是这样一位正直的人,有些人将其行为看作是作秀,认为刘备其实是一个心机深重的人,是依靠吸血文官和武官成就现在大业的,夷陵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据。



对于这种说法,我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如果说一个人装了一辈子仁德,甚至到死都要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这种仁德,那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对于夷陵之战,我们能看到诸葛亮内心是矛盾的,因为这场仗很难打赢,但作为文官,他还是希望刘备能够胜利。

在刘备请他出山的时候就提到过荆州,如果这次战争能够胜利,那对于两路北伐就有实施的可能。



作为当时的文官,又不好直接顶撞皇帝,最后他只好选择沉默。

刘备也有自己的考虑在其中,这点就要提到《三国志》中的片段,虽然并没有三兄弟结义的桥段,但是文中字里行间写着刘关张三兄弟情意深重。



对自己最重要的将领报仇,出于个人情感,他都会出手征讨东吴。

抛开人情,单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也是必须出动的,即便是一场未必会成功的战争。



当时关羽驻守的荆州,在关羽败走麦城后,荆州重新回到东吴手中,这个时候的蜀国就变得有些危险。

北方要对抗曹操,东边还要对抗东吴,其他方向还不时受到蛮夷的侵扰,只有重新夺回荆州,才有和东吴谈判的筹码,以此确保以主要兵力对抗曹操。



这种情况,只要是一个政治家,有胜利的可能就会发动这场战役,只可惜驻军等问题,导致最终失败。

刘备因愤怒和未能为兄弟报仇,最后逝世于白帝城。



结语

他一生以仁德著称,从织席贩履的普通人,一步步走到了后来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的位置,成就一方霸主。



一生将以复兴大汉为己任,以仁德和诚信得民心,尽管在夷陵被吴军打败,却也不能磨灭其英雄形象。

信源:澎湃新闻:史实中的夷陵之战,与《三国演义》中的存在哪些区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