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时期的名将,人们往往会想到关羽的忠义无双,或是吕布的勇猛无敌。但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英勇的将领却被世人所忽略。
他不仅两次让关羽败下阵来,还曾经逼退了孙权率领的五万大军,连曹操都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大忠臣。众多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极高。
但为何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在历史小说中却显得默默无闻呢?
击败关羽的英雄
这位将领名为文聘,原本是刘表麾下的一名将领,长期镇守荆州北部,抵御其他诸侯的侵袭。
刘表去世后,荆州陷入混乱,刘表的小儿子畏惧曹操的强大势力,选择投降。而这位一直忠诚守护北方防线的大将,也随之加入了曹操的阵营。
刘琮准备投降时,自然也通知了文聘。但文聘因未能保全荆州而深感羞愧,认为自己应受惩罚。
曹操接管荆州后,多次派人邀请文聘,他才去见曹操。曹操对他的迟到感到好奇,文聘听后泪流满面。
他坦言自己未能辅佐好刘表,常希望固守荆州,以不负刘琮的期望,但现在连这一点也未能做到。
因此他感到万分羞愧,无颜面见曹操。曹操听后深受感动,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并以礼相待,委以重任。文聘也未辜负曹操的期望。
力挽狂澜的英雄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几乎全军覆没,荆州大半失守,江夏成为关键之地,形势岌岌可危。
东吴乘胜追击,直逼江夏。文聘临危受命,出任江夏太守,并被曹操封为关内侯。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将东吴军队牢牢阻挡在外,为曹操恢复生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与乐进合作进攻关羽,出奇兵烧毁蜀军粮草,迫使关羽败退。这只是他们第一次交锋。
文聘因战功再次加官进爵,长期镇守江夏,与关羽隔江对峙。面对这位名震华夏的将领,他总能坚守前线,不留破绽。
关羽屯兵汉津时,文聘再次出兵,两人再度交锋。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他夜袭蜀军营地,试图扰乱对方阵脚。
但关羽对他有所防备,夜袭未果,他强行冲入蜀军营地,与关羽激战。他的部下再次焚毁粮草,并烧毁关羽在荆州的战船。
第二次交锋,文聘再次取胜,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武艺。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后,文聘仍受重用,继续镇守前线,官位不断升迁。
他不仅击败关羽,还曾逼退孙权五万大军,威震敌国。孙权围攻时,他临危不乱,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二十多天,孙权无奈退走,他乘势出击,大败吴军,增加五百户食邑。
《魏略》中详细描述了这场战斗。当时正值大雨,江夏城墙多处损坏,人员分散,来不及修补。
孙权率兵来犯时,他使出空城计,下令全城人躲藏,自己也卧床不出。
孙权见状疑心大起,认为曹操称他为忠臣,才将重要位置交给他。
现在五万大军压境,他毫无动静,不是有阴谋,就是有援兵,不敢进攻,只能无功而返。
文聘深受重视,从曹操开始,曹家三代都认可他的能力,让他掌握江夏这块军事重地,几十年如一日严防死守,东吴不敢来犯。
他去世后,曹家对他的后人也非常优待,两个儿子都被封侯,连孙子也被封侯。这样的待遇在曹魏阵营中极为罕见。
但为何这样一位英勇的将领,在历史小说中却显得默默无闻呢?
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虽精彩,但毕竟是小说,有不少作者个人情感在其中。
书中推崇刘备,贬低曹操,连张辽、张郃等人的高光时刻也被抹去。
文聘从刘表投降曹操,并击败关羽,不利于突出蜀国大将的名头,不符合书中的主基调。
民间故事中,蜀汉一直被视为正义的一方。
书中还有不少神话色彩,如关羽死后显灵,给儿子指路。
这些故事虽精彩,但不能当作正史来看待。
如果蜀汉将领真有那样传奇,恐怕笑到最后的就不是北方了。
为了符合大众口味,这样的取舍是必然的。
大家觉得他的真实实力到底怎样呢?
参考信息:《魏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