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农民撑腰?新农合从刚设立每人缴费10元,变成了现如今的每年度交400元。二十年间涨了数十倍,农民纷纷表示缴不起。但村里的干部要催着交费,老师也督促家长给孩子缴。今年十一月时,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就谈到了农民缴费压力大,以及村干部“一问就好”的态度。那么,农民对于医保缴费持续上升是什么看法呢?村干部的态度又是怎么回事呢?
农村医保现象
近两年,社会上不断出现“钱难赚”的呼声。商人说生意不好做,农民则表示收成不好。更让人感到无助的是,在收入减少的同时,支出还在不断上升。例如医保,一年比一年高,本以为380元/年已经是极限了,谁知今年又涨了20。
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说。尽管交了费后,在一年的时间内可以享有医疗保障制度,例如一些医疗费用可以报销等。但随着缴费额度的上调,许多农民都决定不交了。从2021年起,医保缴费的人就逐年减少。2023年的参保人员更是比2022年的少了2000多万。城乡居民医保减少的参保人数远远多于城镇职工医保新增的参保人数。
群里的村干部催个不停,于是农民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只缴必须要缴的。比如老人身体不好易生病,可缴。小孩学校需要缴费证明,也可缴。而其他没有作特别强调的就可以不缴了。
毕竟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一人缴400元还勉强能接受。可一个家庭缴一次就需要一两千,更别说那些家庭成员多的了,这是一笔十分大的开支。经济实力是一方面,“断交医保”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农民不愿缴费
首先是占比最大的受经济实力影响。医保缴费金额的翻番增长让许多农民家庭都无法接受,尤其是一些依靠卖农产品赚收入的家庭。因为农作物的收成取决于天气,可这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让他们的收入变得不稳定。所以哪怕农民们知道医保可以享受优惠,但奈何自己实在拿不出钱缴费,也是挺无奈的。
其次是门诊定额报销的取消。本来农民的身体劳损就大,经常需要买药。以前去村卫生室买药还能报销,但后来就不行了。所以有的农民表示有交医保的钱还不如拿去买药。
即使今年年初又推出了一项激励政策,报销比例提升至60%。但还是有很多农民“不买账”,因为总有一些药不在报销的目录内。而且政策的实行具有地区差异性,一些地方的报销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他们来说,尽管可以报销,但自己支付的费用还是很高。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医院还给医疗报销设定了“门槛”。必须花费满多少钱,或者办理住院包括达到住几天的要求,才能报销。这样的规则就不合理了,给患者留下了难题。若是治疗完立马离开就不能报销,可若是住院又得花费额外的钱。
还有的农民则是持有自己用不上医保的想法。在他们看在,医保不像养老金,交的钱会存在个人账户里,到时间了还能取出来。医保每年都会清零,来年又得交钱才能享受优惠,而且平常也报销不了多少钱。所以医保在他们眼中变得不必要了。
最后是村里实行政策的问题。为了响应“人人受益”,有的村竟然采用了强制手段。对于那些有人不交医保的家庭,村里发出警告称只要家中有一人未缴,则全家都不享受。这一做法后来受到了批评。不过据调查,村干部与农民对于医保推行工作的说法各有不同。也就是新华社提到的“一问就好”。
村干部催缴压力大
新华社记者在调查时,当地村干部均表示“参保率百分百”,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百分百参保是背后是这些村干部“垫付”一些医保缴费费用。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调研工作。
不过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们催缴医保的压力也是挺大的。一些村干部给出了解释,他们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能说的、能动员的都做了。可上面交代的任务还没完成,只能这样了。据他们所述,尽管说缴费是自愿的,但他们还是需要给农民们“做工作”,因为参保率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效绩工资挂钩的。
在催缴的过程中,村干部遇到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农民缴费一拖再拖,就等着卖了农作物缴费。可天公不作美,收成不好卖不了什么钱,医保自然就交不起了。而有的则是直接说自己身体好,不需要医保。
催得紧了会被怀疑是不是吃了红利,“中间商赚差价”。不坚持催的话,有的农民在发现自己无法报销医疗费时,又会指责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所以这些因素都使得村干部的催缴工作难度变大了。
尽管如此,他们也不应该往数据里“掺水”。这样会让上级无法了解到真正的民情,从而导致接下来做的决策是错的。同样,农民的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会让他们误以为是政府不作为,对其失去信任。
所以作为一个村干部,应该将村里的情况如实上报,而不是选择隐瞒。不过这项政策的全面实行也不只是村干部的事,毕竟医保局也提到了缴费金额变高,主要是因为医疗成本变高了。所以政府和老百姓也应参与其中,共同找寻到一个更佳的方案。
医保参保所需缴纳的费用一年比一年高,这让农民纷纷表示接受不了。新华社看出其中问题,提到了缴费金额在20年的时间内就涨了40倍。还提到了一些基层干部谎报数据,甚至“作弊”。因此,要想医保全面推广,成为一个惠民的政策。那得全社会齐努力,让农民的笑容更灿烂。
参考资料
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调研一问就说好",这样究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