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父亲是同情的。”
1974年回忆起父亲,周总理满是感慨,这个支持儿子勇敢投身革命的老人,曾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周总理做通讯联络工作。
不愿耽误儿子投奔于革命的忙碌,晚年承受着不少孤独,也终是于1942年临终之际,不停反复地询问邓颖超: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看我?
不愿打扰儿子的父亲
周总理的父亲是个秀才,为人忠厚,学富五车,本唤作周贻能,后在周总理出生的前三天改名唤作周劭纲。
一生也算得上是颠沛流离,走南闯北,生活清苦,虽话语不多,但却是对周总理尤其支持。
妻子的早早病故,薪水微薄且经常失业,养活总理和三个弟弟却颇是有些捉襟见肘,但不愿耽误孩子的前途,便令总理于12岁那年跟随其伯父周贻赓去东北读书。
继续的忙碌投奔于生计,从1918年在京兆尹公署当外收发,但因不善于奉迎得不到上司欢心被辞退,到1922年去到东北齐齐哈尔成为一名烟酒事务局的办事员。
然九一八事变后再度失业,随后又去到天津,不久于1931年又去到上海,也是此时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总理做通信联络工作,只是因为局势的严峻,父子并未交谈多久,便再次分别。
而后周劭纲便再度回到天津,之后又去到河北深县县政府当职员,后又从安徽回到老家,一路奔波再到上海。
直到后来全面抗战爆发,周总理于武汉进行国共和谈,周劭纲终是与总理见面了。
年轻时的奔波,周劭纲的年事也已显露,但却是有着能力,纵然是在武汉沦陷前撤出,从照顾伤病员到给难民讲故事说笑话,周劭纲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1940年,周劭纲跟随转移到重庆红岩,年事已高,老人自己却也是有些孤独,而其日常便是八路军办事处做些扫院子、看门的工作,将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当做亲人相处,但终是对儿子是多有思念的。
同样地,周总理也是思念着父亲,然忙碌的工作,日常的一丝不苟,还是令周总理选择了舍小家,但却是时刻挂念着父亲的日常,嘱咐办事处病休的工作人员要抽空多陪陪老人。
不准喝酒的叮嘱,却是令周劭纲不免嗔怪起周总理:我这儿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让我喝酒这条,我实在不能接受,他劝一次,我就对他说一次,花甲之人,哪里还有其他爱好。
与前来陪伴的工作人员说起周总理,话匣子却也是刹不住,终是父子,但周劭纲不愿打扰忙碌的儿子。
因为周劭纲清楚,自己的孩子那是在为人民拼搏,纵是想念但终是选择不叨扰。
彼时的周总理,即使是钻防空洞朵敌机,也要在马灯旁专注看电报,睡觉的时间几乎压缩在很少很少,纵是父亲做在极近的灯影里,也却是没空与父亲聊上几句。
一个理解,一个觉之愧疚但不得不舍其一,但终是血浓于水,如何不惦记?尤其是重病之际。
总理皮夹子里的“父亲”
那是1942年,周总理与父亲可谓是先后生病,1942年6月周总理因为小肠疝气发作住进医院手术,考虑到周劭纲年事已高,并未告诉,然只相差一个月,7月,周劭纲便高烧不止。
不在一个医院,甚至不清楚彼此都住进医院,即使于住院手术,周总理依旧向邓颖超去信,信中满是周总理惦记父亲的生日,并叮嘱务必等自己回来,免得父亲不高兴。
然彼时的总理却并非清楚,重病的父亲周劭纲不停反复的只问一句话: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高烧的不止,手里又拿着周总理送来的信,邓颖超决定告知其父亲的发热,并告知医生诊断为疟疾,但自己会好生照料,让其放心。
然谁曾想,1942年7月10日再度收到周总理来信的那天,周劭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信里依旧是满心对父亲的挂念,对照顾父亲的叮嘱,以及对父亲吃酒的阻止,甚至提醒给父亲多吃些豆浆、米汤、饼干一类的清淡样式,万不可吃挂面的强调。
但无法向周总理李说出父亲去世,却也成为大家共识,只因周总理本便在养病,只怕其知晓了,受到刺激,对养病不利。
可纸终是包不住火,1942年7月13日,周总理知道了父亲去世的事实,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决定立即出院,谁也劝不得他拖着虚弱的身子执意坐在灵堂为父亲守灵,而周劭纲也永远成为周总理皮夹子里的“父亲”。
那是为数不多父亲周劭纲的照片。
1974年,周秉钧去看望周总理之际,周总理回忆起父亲:我对他是很同情的,他本事不大,为人老实,一生的月工资没有超过30块钱,但他一辈子没做过坏事,而且他还掩护过我。
只是想要同父亲说上些话,也只剩下那年代已久的皮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