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
12月9日是柯棣华忌日。1942年12月9日凌晨,时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的柯棣华因癫痫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仅32岁。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Kotnis),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七七事变”发生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注:尼赫鲁后来执意挑起了中印边境冲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医疗队到中国去,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
1938年,柯棣尼斯参加了爱德华、巴苏华等五位医生组成的援华医疗队,到中国、为国民革命军救助伤员。
到了中国后,医疗队邀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每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给他们五个人起的名字后都有“华”字。柯棣华的名字是根据原名柯棣尼斯改的。
柯棣华和医疗队的爱德华
柯棣华(右二)、朱德(右三)
由于早就听说过八路军与国军的不同,柯棣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时,先后向宋庆龄、周恩来、董必武等表示渴望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1939年2月,柯棣华到延安、加入到了八路军的医疗队。
在晋察冀边区,他除了全力抢救和日本军队作战的伤员以外,还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边区流行的传染病。
柯棣华在印度时除本民族语言马拉地语、印地语外,还精通英语和德语。来到中国后,他为了方便与病人沟通、更好地工作,开始勤奋地学习中文。到中国一年后,他学会了日常汉语;两年后,可以在晋察冀卫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的欢迎会上用简单的中文致词;三年后,可以用汉语同当地人随意交谈;到了第四年,可以阅读报纸,并撰写了《外科各论》的讲义。
【柯棣华】一个印度人,接替了白求恩,成为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柯棣华】一个印度人,接替了白求恩,成为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个印度人,接替了白求恩,成为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柯棣华】一个印度人,接替了白求恩,成为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他接替牺牲的白求恩大夫,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前身为“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的院长,同时、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教员。
柯棣华说:“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左起:郭庆兰、柯印华、傅莱(奥地利裔)、殷希彭、陈淇园……
毛主席的题词
1941年10月25日,柯棣华大夫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女士喜结良缘。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了一个儿子。时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司令员、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寓意着中印世代友好。
一九四二年七月,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把壮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在他去世时,毛主席送了亲笔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