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率先“试水”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艺术类院校,早在2023年初,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就察觉到了深层次人工智能工具将会给设计艺术带来的深远影响,并于当年9月份面向全校开设了人工智能选修课。
作为第一所“吃螃蟹”的艺术类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开始也面临着没有师资、没有教材的现实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论证、筹备和建设,2024年春季学期伊始,全国首门面向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程开课,授课对象为2023级全体新生。课程紧紧围绕设计艺术类学生特点,以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育为目标,聚焦人工智能与设计艺术的交叉融合,采用“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索人工智能多维度赋能设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实现路径。
这两年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6项,校级教改立项8项,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2项,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场景应用优秀案例3项。2024年立项12门“人工智能+”示范课程。规划设计+人工智能系列教材近40本,其中《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设计概论》已正式出版,另有6本教材已经完稿进入出版流程。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顾群业教授眼中,人工智能是学生迟早要掌握的技能,“应用”则是他们艺术类院校师生对人工智能的定位。为了将人工智能推进到所有专业、渗透到所有课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从系统、课程、平台、模型、教材、师资等六个方面整体规划,让学生们在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专业课学习,为专业发展赋能。
这个学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还专门开设了AI+民艺课,让人工智能赋能民艺转化。借助学校建设的“天工开物”山东省人工智能设计服务平台,打通学校、学院、产业间的壁垒,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将设计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以剪纸为例,通过对剪纸艺人大量作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各种风格的剪纸图案小模型,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不仅帮助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传承技艺,也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将成为山东高校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改革方向,各高校正在推动实施“智能+教育教学”提质升级实施方案,让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动山东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