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1956年5月,上海中医学院筹备组成立,21日,租借北苏州路410号河滨大楼119室、126室等部分房屋作为临时校舍,迁入办公。8月6日,上海中医学院正式定名。9月1日学院宣告成立,程门雪为首任院长,章巨膺为教务主任。
▲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程门雪
当时,上海中医学院仅有教师38人,兼职教师26人。学院规模虽小,却汇集了沪上众多中医名家,如程门雪、石筱山、秦伯未、章次公、陈大年等。首届录取中医专业学生121名。
据1956年6月开始参加上海中医研究班学习的林乾良回忆:“我本是学西医外科的,1956年被卫生部调至上海中医研究班学习。六省一市的学生60人,齐集苏州河北岸的河滨大楼。大家放下西医,奋力攻读《内经》《伤寒》。同学大多年过四十,我当时最年轻,才25岁。”这是林乾良85岁时,对60年前在河滨大楼学习中医的回忆。光阴荏苒,当年在河滨大楼的美好记忆,存续在耄耋老人的头脑中,挥之不去。
▲上海中医学院教师黄文东在授课
据首届学生、1957年9月当选学院学生会主席的陆德铭回忆,1956年他放弃报考上海第二医学院的机会,选择报考了刚刚成立的上海中医学院,被顺利录取。“来到上海中医学院后,看到学校的条件非常差,不像一个学校。……上海中医学院在苏州河旁边的河滨大楼租了两层楼,既没有操场,又没有正规的教室,更没有一间实验室。我当时也有一点想法,但还是想既然已经来了就要好好读书。当时读书没有教科书,老师上完一堂课再将讲义的油印稿发给我们。这些讲义由铁笔刻写,字有大有小,有草有正。一学期读完了,我们都会将其整理、装订成册。当时部分同学说上海中医学院是大学的招牌,中学的教材,小学的校舍。小学还有像样的操场,我们却没有。”
陆德铭还诉说了当年的简陋艰辛:“体育课是借上海第二医学院的操场上的,学校开车送同学们去,上好体育课后再乘车回来,一个星期一次或两次。车子是外租的,当时学校是一辆车也没有的。我们的院长程门雪配备了一辆小轿车,其他学校领导上下班都是乘公交车的。……程门雪院长后来坚决不坐小轿车,将车退了。”
陆德铭说,当年吃住都在河滨大楼里,生活还是可以的,食堂伙食挺好。学生享受全额补助,记得一个月的补助是12元,吃饭一般交给食堂7元多点,剩下的就自己零用。河滨大楼最大的特点是它在苏州河旁边,临时校址宿舍刚好就靠近河边,当时苏州河水很臭很脏,而且外面的声音也很大,夏天开窗根本没有办法睡觉。后来习惯了,搬到新校学生宿舍后因为太安静反而睡不着了。与现今学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相比,创校时期的上海中医学院在河滨大楼的艰苦情形简直不可想象。
1957年2月,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建院委员会,确定建院地址在零陵路,1958年5月,教学大楼落成,各部门陆续迁入办公。1993年12月,上海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
河滨大楼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发轫地、发祥地。诞生于斯,起步于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河滨大楼有着特殊的意义。2016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公告用了这样的表述:“河滨大楼临时校址,是我校初始记忆;零陵道上原校区,是我校亮丽年轮;浦东张江校园,是我校豪迈风采。”
文章来源:爱上北外滩系列之《河滨大楼》,熊月之主编,有删改。
作者:彭晓亮
讲述人:胡歆歆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