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
将于12月6日
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将已在福州举办八届的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与在泉州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进行整合,是全国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题材的大型文化旅游活动。今年起,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将一年一届在福州、泉州轮流举办,今年主办地为福州。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福州
在三坊七巷寻访古国春秋
在上下杭、烟台山品味“海丝”遗韵
在马尾触摸历史烟云
感受“闽都韵”与“国际范”交相辉映
“古城两千两百岁,信乎今夕是盛年。”
新时代的福州,高扬文化自信
图源:林双伟
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 ,是福建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宋元时期,福州已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的主要生产地之一,福州港已成为“万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港口。
伴随着航运的发展,港口、造船技术也不断开发、进步。福州港地处闽江下游,外通东海,内连闽江,形势险要,腹地深广,是东南沿海一个天然良港。
唐代时期,福州对外交通和贸易迅速发展,通商地区不断扩大,除了与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诸国的传统贸易航线,还开了许多新航线,有新罗、日本、三佛齐、印度、大食等。由于福州对外贸易繁荣,各国商船纷至沓来,中外商贾云集,福州成为东南闻名遐迩的商业都会。
明清时期曾输出中国所产的茶叶、瓷器、木材等物品,也曾输入茉莉花、番薯等重要物种,以及各种海外香料、奇珍异宝。
向海发展的福州,不仅为当地、为福建带来繁荣与富裕,也为中国吸纳着世界的营养。
同时,福州向海而生的气魄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福州人收获了丰富的海洋馈赠。
如今,福清、连江等地渔业发达,“海上牧场”蔚为壮观,每年各类鲜美的海产品都被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连江就尝试鲍鱼海上养殖,时至今日,已被誉为“中国鲍鱼之乡”,全国平均每三粒鲍鱼就有一粒来自连江。
福清是福建重要的蛏养殖基地之一,天然海水滋养着肥美的海蛏,品质好、个头大、味道清甜,深受市场欢迎。
图源: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的福州,魅力和活力不止于此。一城秀水半城山,寂静山河,悠悠千年,这里是“三山一水”的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
宋代诗人陈轩称赞:“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福州是“美丽的东方城市”。
图源:陈奇
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闽都文化,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影响全省、全国乃至海外。如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的时代气息,深深镌刻在福州人的心底。
明清时代,福建涌现出了许多规模较大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三坊七巷建筑的主要风貌体现于青瓦白墙、石板深巷、各种雕刻精美的建筑饰物和多进院落,曲径通幽,深宅大院,高墙环绕,集中体现了闽地的民居特色。
马鞍墙是三坊七巷里极具地域特色的墙头风格,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古建筑翘角或屋檐下的灰雕,就像是展示艺术的“画布”。福州的地方戏曲丰富多彩,其中一些喜闻乐见的民俗故事,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融汇到马鞍墙中。
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这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含义。
古厝有温度、有故事,精彩纷呈;人物有作为、有担当,彪炳史册……三坊七巷蕴藏着许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百余年前,伴随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马江之畔诞生了第一艘中国造千吨轮船、中国第一艘钢甲兵船、中国第一艘鱼雷快艇…… 时迭岁替,船政文化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
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有一座规模恢弘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其核心区是创办于1866年的船政原址。徜徉在错落分布船政衙门、前后学堂、绘事院、铁胁厂等船政历史建筑群和船政文化博物馆中,不仅可以触摸到150多年前中国人探寻自强之计、复兴之路的足迹,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亦能聆听到船政与台湾的渊源故事,感受到海峡两岸历史、情感与文化的紧密连接。
时光荏苒,船政旧址依然在福州发光发热,船政文化也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2011年,国台办授予马尾船政文化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2010年至2014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先后在台湾多次举办专题展览,加深了台湾同胞对闽台融合发展历史的认知。自2010年至今,连续举办了15届的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2023年,经过系统性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新升级的中国船政文化城核心区盛大开园,以“一座城”的姿态继往开来,向世界宾朋展示船政的昔日辉煌与今朝风采。蕴含“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精神的船政文化,也将在深化闽台交流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中发挥桥梁作用,贡献更多力量。
1954年的一天,当地村民在修筑堤坝时,一次意外的发现改写了福建的文明史。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距今有4000~5500多年历史,为典型的贝丘遗址。
5000年前,中原各类文明光彩夺目的同时,福建先民也在昙石山一带创造出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石器、骨器、角器、牙器、陶器等大量出现,就是很好的实物证据。
以上3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背山靠海,潮汐给昙石山人带来丰盛的海物,农业文明也开始在昙石山悄悄萌芽。在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一件贝铲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反映出当时昙石山人可能已经开始从刀耕火种向农耕过渡。
图源:遇见闽侯
昙石山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典型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之一。5000年前,昙石山上的先民在这里拓土开疆,顽强地与自然抗争,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昙石山文化。一垄贝丘、一把石斧、一枚骨簪……连出一条长长的历史脐带,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图源:遇见闽侯
千年福州,古老又年轻,传统又时尚,一年四季奔跑在轻柔的阳光之下,任由榕树肆意长大,这一倔强,就是千年。
近年来,福州持续对全市文化遗产进行全域性、连片式保护修复。先后修缮重点文物180多处,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261条传统老街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古厝+非遗”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古厝在得到保护的同时“活化”利用,持续释放活力。
如今,黛瓦相连的福州古厝,在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的基础上,被活化利用,融入文化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让古厝焕发新活力,成为群众品味历史、体验民俗、回忆乡愁的好去处,成为榕城的地标美景。
一座古城,“守旧”彰显文化自信,“创新”考验发展气魄。
江海潮涌,风来帆举。今天的福州,城市框架向海拓展,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山水城市特色凸显,闽都文化魅力绽放,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加速迈进。
“无数春声秋色,不尽汐落潮生。”一座古城从筚路蓝缕的历史深处走来,留下看不够、说不完的灿烂文化长卷。
“古城两千两百岁,信乎今夕是盛年。”以幸福为名,让江海作证,一座古城正在展开新的奋斗身姿,书写新的传奇篇章。
今日的榕城
风韵愈浓,风华依旧
三两言,道不尽
只想邀您来福州细细品读
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
我们准备好了!
部分图片来源:遇见福州
部分文字来源:福州市政府、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