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彭德怀的声望达到了巅峰,他被称赞为了不得的大英雄,在国内,他更是如日中天,担任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很多人都觉得彭德怀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但聪慧的黄克诚,却是敏感的察觉到了异常。
而1959年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黄克诚觉得有些胆颤。
这一年,彭德怀收到了遵义地委传过来的一封信,在信中,遵义地委希望彭总能够给他在红军时期的老战友,老朋友,已经牺牲的邓萍写碑文。
1927年邓萍受到党组织的委托,前往彭德怀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团做兵运工作,两人因而相识,他们一见如故,交谈十分投机,没多久,他们就成为了绝佳的搭档和朋友,此后,无论彭德怀任何职务,邓萍始终在他左右,长征中,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而邓萍,正是他的得力助手,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
1935年2月,红三军团奉命重占遵义城,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邓萍决定亲自前往一线进行指挥,离开前,他特地前往彭德怀处进行告别,这本是一场稀疏平常的告别,可任谁也没想到,等彭德怀与邓萍再见时,已经是阴阳两隔。
遵义新城被攻占后,邓萍带着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兰国清前去侦察老城情况,就在邓萍与张爱萍等人商讨计划时,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头部,他当场就倒在了张爱萍的右臂上牺牲。
彭德怀得知消息后,尤其震惊,紧接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便从红三军团司令部传出,当邓萍的遗体被安放在彭德怀的面前时,他心如刀绞,小心的掏出手帕,将邓萍脸上的血迹和尘土擦去,在场的人一言不发,都在沉重的默哀,他们为失去这么优秀的参谋长而感到遗憾。
邓萍虽然牺牲了,但彭德怀始终没有忘记他。
战争年代里,由于战事匆忙,邓萍的遗体后来只是被匆匆掩埋,为了不让敌人报复,也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地委立刻四处搜集资料,探访曾经的领导,同志等,想要让同名帮助寻找邓萍的墓址。
彭德怀此时虽然人在北京,但他也十分关心此事,他给出遵义地委很重要的一条信息:邓萍同志牺牲当晚红军指战员就在红三军团驻地街上买了一副黑漆棺材装殓遗体,第二天一早即掩埋在遵义城北郊山坡,没有立碑记载。
根据彭德怀的两条线索,遵义地委很快抽丝剥茧,顺利的找到了邓萍的墓址,随后,他们为邓萍重新建造了一个好的陵墓,这个墓,直到1959年初,终于建成,墓室由砂石料砌成,呈“凸”字形。墓地设计庄严朴素,四周都是常青树木。
同年,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遵义地委请彭德怀为邓萍的墓写碑文。
为了给老战友写好的碑文,简历,题词,彭德怀在国防部的大楼里,一个字一个字工工整整写在16开的宣纸上,他每写好一张,就会让工作人员将这张纸拿出去晾晒。
没多久,这些密密麻麻的纸张便铺满了整个大厅,一些工作人员见到彭德怀如此认真的为牺牲多年的老战友写字,题词,他们都很感慨,觉得彭老总实在是仗义。
可当担任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部长的黄克诚见到后,他却止不住地摇头说:“太张扬,太张扬了。”
黄克诚对彭德怀是很了解的,两人于1930年相识,此后多年,也是在战火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黄克诚知道彭德怀与邓萍之间,有着很好的战斗情谊,他可以理解,但他不能理解的是,彭德怀写归写,为什么要这么的张扬呢?
为此,黄克诚专门找到了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告诉你们彭总,以后不要乱写,做事低调一些。”
也许是考虑到这些工作人员怕不懂自己的意思,黄克诚又多加了两句:“言多必失,言多必失。”黄克诚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他又与其他的开国将军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在政治上,尤其敏感。
黄克诚在开国将军中,是被罢官最多的一次,而他每一次的被罢官,完全都是因为他与上级有着不同的看法,可事实又证明,黄克诚的每一次被罢官,基本上都是冤枉的,也就是说,黄克诚的意见,才是正确的。
对黄克诚高远的战略目光,陈毅深有体会,两人曾在抗战时期是上下级,有一次,陈毅执意要做的事,黄克诚有不同的看法,但陈毅还是做了,最终他做错了,所以经过此事,陈毅就夸赞黄克说:“别看他戴着厚眼镜片,但他看事情,那是千里眼。”
对于同一件事,黄克诚深知战争年代里处理,与和平年代里处理会完全不同,再加上,黄克诚与彭德怀之间,确实有着深厚的友谊,所以,对彭德怀,黄克诚还是以维护为主。
此时彭德怀在党内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他又主持着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是党内响当当的大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必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做对了还好,可一旦做错,那一定是“万劫不复”,这也是为什么黄克诚觉得彭德怀在国防部大楼晒纸时,觉得他太张扬了,所以,他让人提醒彭德怀,做事要低调些,不要再这么高调。
后来,随着庐山会议的召开,彭德怀的落难,这些,黄克诚有心挽回,却已经是无能为力了,而他本人,尽管不赞同彭德怀的做法,但观点却与彭德怀一样,此后,他也在近20年的时间里,走进了人生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