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先有问题,一定是家庭教育有问题。

这句话一定是对的,但大多数父母会自动视这句话为废话,因为知易行难。

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说:

提升认知,锻造家长自身的成长型思维。我们当前对事件的看法,暗含着以前生活的全部经验,但是,我们认知和客观事实之间,往往是存在偏差的。

很多父母跟我说,我该听的课也听了,该学的也学了,但我还是搞不定孩子,我不想弄了,随孩子去吧。

我能理解此时父母的崩溃之心,无论再怎么卑微或努力,孩子都是软硬不吃,一个劲的对抗。

养育孩子路上的挫败感和难过之心,让父母最后一丝希望崩塌了,于是情绪崩溃,跟孩子大吵大闹,陷入情绪的负循环,此时父母陷入刻板认知:

这样的孩子我管不了,随便怎么样吧,我放弃了!

都是孩子太气人了,所以我才会发脾气,才会朝孩子吼;

孩子怎么这样啊,这么不体谅我的辛苦;

我是做了什么孽,孩子才会这样不听话和忤逆!

每次听完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控诉,我都会深呼吸一下,做个呼吸调整,先来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与想要评判的心。



内心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我理解父母此时的难过与无力,脆弱与绝望,愤怒与无奈;另一种是我看到了失控父母背后那个委屈和无处倾诉的小孩。

我也是妈妈,我也经历过孩子叛逆和对抗时的崩溃,无助,辛酸和绝望。

我懂得那种感受,就像溺水的感觉但又只能咬牙求生,明明想摆烂不管了,但理智又告诉自己不能放手。

各种纠结,各种想放又不能放手,不想管又不得不管的纠结。

纠结背后一定是出于爱和责任,是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爱与承担责任的义务。

但我依然想提醒家长的是:

孩子之所以跟你对抗,除了生气也要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的沟通方式是否有问题?自己的情绪管理是否太差?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有问题?

有时,我看到已经崩溃掉的父母,我不忍心再纠正父母身上的问题,唯恐这样的说法会让原本就难过的父母再雪上加霜。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父母的感受和难过是真实的,父母对孩子的沟通方式与情绪管理也是有问题的。

或者说是因为父母原本就有问题,父母才会崩溃,才会将自己的火气发给孩子,并且甩锅给孩子。

当父母这么做的时候,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甚至于三倍的强度回馈给父母同样的负情绪。

亲子关系之间的崩塌就是这样一步步摧毁的,从想要改变孩子到父母自己先崩溃,然后父母跟孩子大吵大闹,进而土崩瓦解,一地鸡毛。



虽然我懂父母的难过与绝望就如同我当初一样,虽然我懂这种感受有多绝望和煎熬,但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下狠心改变自己。

不改变,就没有出路。改变的路虽然也痛苦,但总有熬出来的一天,不至于一条道走到黑。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只是悬崖峭壁。

父母也不能凭一时的任性,说撂挑子就撂挑子,只要亲子关系还在维系,父母不可能真的做到放手,不管一切,这根本不可能也不现实。

有时,崩溃和情绪化的父母会以受害者自居,觉得自己不该生孩子,不该养孩子,而现在的结果都是自己活该要结婚,要生孩子,自己是活受罪。

这样的理念,只会让情绪加倍负循环,也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

当父母把一切问题和痛苦的根源都归结为都是孩子没有好好学习,我才会难过,都是孩子不争气,我才会失望。都是孩子不懂事,才让我痛苦。

父母这样想的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加激化。不如试试改变这几个思维:

首先,拒绝以受害者自居,拥抱成长型思维。

多去想怎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股脑都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归结为外界。

从一种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这是父母打破与孩子关系僵局的第一步。

其次,父母情绪稳定,能解决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孩子跟父母的关系矛盾,往往发生在父母情绪崩掉之后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各种争吵与矛盾激化。



孩子并不能真正伤害父母,伤害父母的其实是自己崩掉和失控的情绪。

最后,切换看孩子的角度。

家长眼中的孩子,也许并不是孩子真正的样子。

当父母带着有色眼镜和评判之心去看孩子时,容易陷入负面评价,也会用更多武断的结论,这让孩子会十分排斥和反感,就容易争吵起来。

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觉得父母不懂自己,不讲道理。

所以,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想让状态有所改变,最先要改变的是家长的认知以及态度,刻意练习情绪稳定,释放和溶解掉自己的情绪。

父母不能拿我做不到,我懒得学,我学不会等为理由,如果父母不愿意主动向前一步,那么别指望孩子会变好。

父母变好,孩子一定会变好,这是不变的铁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