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学生,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看着他们从一个个小不点长成大孩子。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学前,我就想着如何为孩子们留下一份独具匠心的毕业礼物。深思熟虑后,我决定通过走访56个孩子的家庭,为他们留下56张成长剪影”。

2024年春季学期伊始,郑涛涛便一步步落实他的计划。他历时两个多月上门家访,用脚步丈量家校距离,把班里56名学生家访了一遍。

开始只想为快毕业的学生留下一份别有新意的毕业礼物,但当真正走进一个个学生家庭后,郑涛涛还是真切感受到上门家访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教师利用手机,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就能进行家访,不必上门即可实现与家长的沟通,但这些方式都不能和上门家访相提并论。郑涛涛说,当走进一个个学生家庭后,他能从家长的眼神中感受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和对老师的信任,同时也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光荣,不敢有丝毫懈怠。

郑涛涛表示,这次上门家访采用了新型组团式上门家访,带着班干部一起随行,家访不再是班主任一人单打独斗。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组团式家访更有利于家长多角度了解自家孩子在校日常表现。


郑涛涛(左一)在家访

留守儿童的蜕变

第一个家访的对象是小明(化名)——帅气却略带忧郁的留守儿童,性格有时暴躁,不受控制。为进一步了解真相,郑涛涛将他家作为组团式家访的第一站。在家访中,郑涛涛得知小明一直为小说所困,既享受着上课偷阅小说的愉悦感,又担心影响学习,试图要“拐弯”,又不能自控,终日无法释怀。小明的妈妈说,眼见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性格日趋自卑、自闭,自己干着急,整日处于焦虑中。家长焦虑的状态,孩子无助的眼神,都让郑涛涛下定决心——拉小明走出困境。

郑涛涛在家访中了解到,小明的爸爸长期在外打工,每年只能短暂回家一两次。小明因缺少父爱,难免会出现一些性格缺点。他之所以沉迷于言情小说,一是青春期心理原因,二是学习压力没有正确释放,他妈妈又经常反复跟他说:“你爸爸在外很辛苦,妈妈在家陪你,就是希望你学习好......”鉴于此,郑涛涛指导小明的爸爸用手机拍摄了自己工作的环境,并录音了一些关心小明的话,但不要先说学习的事儿。随后,他又安排小明的爸爸为儿子写几段表达关爱的心里话,并约定以后每周三、五在固定时间与儿子视频通话,倾听儿子的心声。在家访过程中,班干部也为小明现场朗读了他们写给小明的“夸夸条”。小明母子坐在沙发上听着那些表扬的话,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郑涛涛趁热打铁,组织班干部和小明及其妈妈,针对他爱在课堂上看小说的行为组织了“圆桌论坛”。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明终于认识到六年级要以学业为主,不能本末倒置。

从那之后,小明每天坚持按时作息,不在课堂上偷看小说,也不再熬夜看小说了。每次上课,郑涛涛都能看到他举手“抢答”老师的提问。


郑涛涛带的班级

“双面”女生的转变

郑涛涛的班上有一名女生小安(化名),看起来非常乖巧,在学校日常各种表现也很好。可邻班一女生却悄悄告诉郑涛涛,小安在女厕所偷偷抽烟!听到这个信息后,郑涛涛真的不敢相信,难道她不知道这是严重违反班规校纪的行为?

不信归不信,但郑涛涛经过暗中调查,小安偷偷抽烟属实。 他又找到邻班那名女生,请她先保守这个秘密,同时感谢她的信任,告诉自己这个信息。

出于对小安的保护,郑涛涛课后邀请小安和他一起去操场散步谈心。对于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要走进其内心,必先取得其信任。郑涛涛带着她回忆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每次遇到困难时对她的帮助,肯定了她日常在班里的表现,询问她最近是否遇到学习压力,有压力如何排解。他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她,家人有没有面对压力时抽烟的?小安说她爸爸每次面对压力时都会猛抽烟。

答案就在这里!郑涛涛用肢体语言比画了一下,说:“老师希望你能够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可能因为小安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于是就敞开了心扉:“老师,我不好,我是从上周开始尝试抽烟的,最初是出于好奇、新鲜。”她说爸爸每次有压力时都会点根烟,自己觉得这样既可以减压,也很酷。随着进一步沟通,郑涛涛还了解到,小安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她要求高,让她压力很大。

考虑到小安的特殊情况,在这次家访前,郑涛涛特别通知她爸爸妈妈务必到场,不能只有爷爷奶奶在家。见面后,他首先表扬了小安的日常优点,并现场进行了情感沉浸式模拟,让小安的爸爸面向她,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同时,郑涛涛在旁边模拟爸爸需要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宝贝女儿,爸爸知道你面临着小升初,压力大,也知道你学习辛苦,也非常努力。爸爸以后会尽量每周抽出时间过来多陪你,希望你每天都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只要你努力了就行,爸爸永远爱你!”在爸爸怀抱中的小安突然泪流满面。后来她告诉郑涛涛,平常在家里她很少感受到当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父爱。

在家访过程中,郑涛涛让随行的班干部通过对小安的日常观察,准备了三张“夸夸条”。当班干部大声读出小安日常在班里的积极表现时,无论是小安还是家长,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

这次家访后,小安的父母也开始认识到,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要让孩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而不是把孩子朝爷爷奶奶那里一推了之。小安也学会了正确的排压方式,比如及时向父母倾诉、向好朋友寻求帮助、给老师写信等。那以后,小安每天早早到校读书,上课也认真听讲记录,学习更加用心,也交了新的好朋友。


写给学生们的信

56封亲笔信的背后

“56次家访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家访结束后,我又开始着手为班里的56名学生,每人手写一封信。” 郑涛涛说。

手写56封信,想象起来并不难完成,但真正落到实处却不容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封信的内容都不同,都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写到第五封信时,我就产生了动摇。这个年代,谁还在写信?学生能否买我这个账?我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下去,要不要放弃这个执念?”郑涛涛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动力源于他对学生深深的爱和对教育的执着。

在这个过程中,郑涛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的含义。他期待学生见到信后那一刻的惊喜,以及信中那些文字对他们心灵的触动。他说,自己不指望一封信能够彻底改变他们,但他相信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前行的力量。孩子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老师是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人。

郑涛涛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为了挤出时间,他坚持每天5时半起床,洗漱后开始构思当天给谁写、怎么写?然后吃早饭去班里陪伴学生读书,开始一天的工作。双休日,他在家基本上都在给学生写信,往往沉浸其中遣词造句,一写就是一天。就这样历时2个月,他把56封给学生的信写好了。

接着,郑涛涛又用时2周,借助学生姓名的美好寓意,在每封信的背面,给每个学生都写了一首打油诗祝福他们。“我爱他们,想象着他们展开信纸阅读我那些并不工整的文字时,心与心的距离是否会更靠近些,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动,是否有在黑暗中阳光照进心房的敞亮......”

现在网络很发达,作为老师,可以给孩子发一条微信表达关心,也可以在电脑上打印书信,但这些都不足以表达郑涛涛对这些孩子的心情。郑涛涛认为,老师用自己的亲笔信作为学生的毕业礼物,充满了仪式感。书信能够留给写信人和读信人更充足的时空,引人深思,让人回味,彰显真诚和信任。面对面与学生谈话虽然直接,但在营造情景、打开话题、深入主题、真诚交流等方面却没有书信更富内涵,而且很多学生会在与老师谈话时设防,容易使谈话陷入僵局。手机发短信太随性,打印稿又太程序化,都不及亲笔信有亲和力。

2024年6月,在完成56封亲笔信后,郑涛涛也收到了一封手写书信。这封信是班干部小刘写的。小刘曾和他一起参与家访。小刘的心声代表了全班同学,共同表达了对他的尊敬与爱戴。在信中,小刘深情地说:“您给予我们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给予我们的爱,比父爱更严厉,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给予我们的爱,天下最伟大最纯洁。您的言传身教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在您的教诲下,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获取了知识的力量。感谢您,我们敬爱的郑老师!”

小刘回忆说,一天下午放学后,他到郑老师的办公室,眼前的一幕让他非常震撼,那是一堆郑老师写给同学们的信。郑老师给他名字配的诗句是:刘郎才情似海深,铭心妙笔赋诗文;轩昂气度惊风雨,才华横溢耀乾坤。“那一刻,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原来真的有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的老师。他坚持家访每个学生,给我们每人写一封亲笔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关怀。他透过我们的眼睛打开我们的心扉,不辞辛苦地了解我们每个人,用一双温暖的大手把我们从挫败的黑暗中拉出来”。

郑涛涛说,希望自己写的那些信,能带着教育的温度,一直陪伴着他们。在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获得前行的力量,实现人生的理想。“无论这些学生今后在哪里,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关注,静待花开,守望成长”。

(张秀礼、记者徐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