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这个话题上,有位退休的核工业高级工程师老太太的话,让人颇感意外。她说,如果有来生,她宁愿不把孩子们培养得那么优秀。这话听起来有些反常,因为一般来说,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走得更远。
老太太用她的朋友们的例子来说明她的观点。她有位朋友,三个孩子都出国了,老伴去世后,她成了孤独一人,生活单调乏味。还有位同事,女儿出国后就再没回来,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老太太说,她很羡慕那些普通家庭,孩子们都在身边,就像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昆,虽然不是最出色的,却是最孝顺的。
还有个故事,一位88岁的老大爷独自颤颤巍巍地来到医院,腿脚不便,护士关心地问他为什么没有家人陪伴。老大爷轻叹一声,说他的三个女儿都走了,他自己能给自己签字。他在医院里一个人排队挂号,一个人等着看医生。医生看到他一个人,也忍不住问同样的问题,老大爷淡淡地说:“我那三个女儿都在外国安家了,我自己能行。”他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我就这么凑合活着。”话语间,透露出一股子无奈和心酸。
这是不是说明,老太太说的“别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有点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孩子?每个人心里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有一点肯定是共通的:我们都盼着孩子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来能比我们活得更精彩。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愿。我们不可能只是为了自己老了有人养才生孩子,对吧?
就像那位老太太,她以前在核工业研究所工作,晚年生活无忧。他们年轻时虽然离开家乡,但生活都有国家保障。老太太现在的生活挺滋润的,住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养老院里,每个月领的退休金也不少。就算她不想住养老院,单位也给她准备了养老的地方,一个月才3100块钱,吃住行都给搞定了,医院、食堂、住的地方一应俱全。
说白了,老太太在乎的不是物质生活。要是孩子没出息,只要不败家,对她也没什么影响。所以她才抱怨,孩子太优秀,不在身边,老了太孤独。
扪心自问,这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心安理得地让孩子平凡过一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人世间》的周秉昆那样,留在家里,父母反而觉得不安。特别是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没有背景资源,不自己去闯,留在老家,能比父母强多少?这不就是一代代的重复吗?这恐怕不是我们带孩子来这个世界的初衷吧?
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同样,一般家庭的父母老了,想要少点烦恼,孩子得足够优秀。曾看过一个故事。父亲病了,需要长期治疗。原本和睦的家庭,开始出现裂痕。三弟为新生儿的费用和房贷发愁,大姐因丈夫玩牌家财散尽,女儿成绩不错却因缺钱可能无法进入理想高中,二姐虽然果断,但让她负责一切也难。老父亲的病情,就像一根线,把三个家庭缠得乱七八糟。医生要求有人贴身照顾,三姐弟却各有难处,没人愿意承担。幸好大姐承担起责任,为此她不得不停职在家,女儿也因为缺钱选择了普通高中……你能说这一家儿女在父亲病床前的犹豫,是不孝吗?可尽孝,很多时候是需要能力的。
大家都记得电视剧《人世间》里周秉昆对父母的孝顺,但可能忽略了剧里的一句深刻的话:“孝顺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贴身照顾,给爸妈端茶倒水,这种叫‘养口体’;另一种是在外面闯出个名堂,让爸妈脸上有光,这种叫‘养心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又怎能养老?别忘了,周秉昆最终也成功创业,成为了老板。你去问那些六七十岁还在劳作的老人,如果没有“养心智”,“养口体”只能是有心无力。
那位退休老太太在谈到孩子是法律博士,以及她安逸的晚年生活时,显然很骄傲。人啊,衣食无忧后,希望子女陪伴,但当子女陪伴时,又想要更多。我们不说贪心,只是世上哪有完美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孩子真的没出息,父母会没有抱怨吗?我不信。同样,如果你不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实中又有几个孩子不会埋怨父母?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