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我的深思:一位北大博士投出60多份简历却石沉大海。

这不禁让我想起张雪峰那句广为流传的话:“选专业要慎重,不是所有专业都能让你找到理想的工作。”



近年来,我看过太多类似的案例。

去年有位朋友来找我,他是某985高校的硕士毕业生,专业是生物制药。

投了近百份简历,却只收到寥寥数个面试机会,最终不得不接受了一份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现实告诉我们,高学历确实是一块敲门砖,但并不是万能的通行证。



前几天,一位在职教师进修班的学员向我倾诉:她的侄女在北京读博士,学的是古代文学,眼看就要毕业了,却为工作发愁。

投了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没有回音。

这不禁让我想起张雪峰说过的一句话:“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读研读博,有些专业读得越高,反而越难就业。”



其实,就业难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当前的就业困境,与其说是学历贬值,不如说是供需错配。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众多求职者却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让我们看看数据: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创历史新高。但很多新兴产业和技术岗位却出现了“求贤若渴”的现象。我有一位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常年开出30万年薪的职位,却总是难觅合适人选。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从我多年的观察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过于追求所谓的“热门”和“高大上”,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在教育选择上,我们常常被表象迷惑,忘记了最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部分专业的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我曾经接触过一位企业HR,他说:“很多高学历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却跟不上,需要企业重新培训。”



第三,就业观念需要调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期望过高,都想一毕业就能找到待遇优厚、工作轻松的工作。但现实是,任何成功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认为,解决就业难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育机构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企业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实习和培训机会,而求职者也要调整心态,从基层做起。



记得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位已经工作三年的朋友。

他本科学的是传统工科,毕业后主动转型学习编程,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得风生水起。

他告诉我:“关键不是专业能不能找到工作,而是要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一个重要观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你的专业是什么,而是你有没有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每个专业都有其价值,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北大博士的例子,与其说是专业的问题,不如说是职业规划的问题。 在选择专业和职业道路时,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要准确评估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

现在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确实给年轻人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我始终相信,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做好准备的人。不管你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才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根本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