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7年,一代文豪陈独秀出狱后欲赴延安,却因不同意毛主席的3个条件而引发波折。

最终王明、康生给他扣上日本间谍的帽子,彻底堵塞了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的道路,他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终结于1942年四川江津。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本应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为何归途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少年生活

陈独秀的父亲早逝,他是由祖父和兄长抚养长大,17岁考中秀才,22岁去日本留学。

一生笔耕不辍,笔名众多,其中以1914年起使用的“独秀”最为世人所熟知。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独秀接触到了各种西方的思想流派,包括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

在众多思想中,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最高,他曾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

以及日本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者的作品,这些阅读经历使他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回国后,陈独秀先是创办了《新青年》,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和组织者,在这段时间他的思想也一直在发生转变。

到1921年我党成立,陈独秀作为我党最早的领导之一,表明他已经从最初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逐渐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失败的政治生涯

陈独秀的政治生涯正式开始,但在说这个之前,要先说一说共产国际,因为陈独秀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成也共产国际,败也共产国际。

自我党成立以来,获得了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然而,正如古语所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这段互助的历程中,我党难免处于“拿人手短”的微妙处境。



陈独秀当时作为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共产国际与我党之间的联系人。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陈独秀支持我党与国民党进行联合,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国共第一次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可尽管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中共在国民党内的地位相对较弱,难以对国民党的政策和行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此外,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的指导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适应性。

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陈独秀敏锐地察觉到共产国际的指导方针与我国的具体国情之间渐行渐远的距离。



但他有心无力,在那种大环境下,陈独秀几次拒绝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指示,除了将双方关系闹的更僵,并未对当时革命进程起到任何作用。

之后两党之间的分歧如同暗流涌动,逐渐演变为无法忽视的矛盾,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我党转而选择武装斗争。

陈独秀的理论和策略受到了质疑,开始在在党内的失势,到1927年,被开除出我党,这标志着他在国共合作中的领导地位结束。

转向托派

1929年之后,陈独秀开始质疑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我党的批评和指导。

他认为,这些决策和政策似乎成为我党在革命征途上陷入困境的隐秘推手,自此,陈独秀开始公开反对斯大林的领导。



当时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这两位列宁的忠实追随者,在列宁去世后,开始争夺列宁继任者位置。

托洛茨基在党内外的支持者认为他是最有才能的领导人,而斯大林则通过巧妙的政治策略和党内联盟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陈独秀因公开反对斯大林,支持托洛茨基的一些观点,还曾建立“无产者社”被划分为“拖派”。

后来,托洛茨基失败,被指控为反革命分子,他的势力也遭到大规模的清洗,这种清洗也影响到当时的我党。

1932年,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之后移交南京,以涉嫌危害民国罪被判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有期徒刑。



1937年为了集中力量抗日,国民党释放了一批被囚禁的爱国志士,陈独秀也在释放之列。

王明反对陈独秀回延安

陈独秀出狱后,在与我党的沟通中,关于他回延安的问题,中央毛主席和张闻天商议后提出3个条件。

总结起来就是:承认当年的错误,退出“托派”,且支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对党绝对忠诚,就为他恢复党籍。

最后一条很好做到,但面对前两个条件,陈独秀却表现的有点抗拒,或者是因为文人傲骨,或许是因为自尊心作祟。

陈独秀表示自己是无党派人士,对毛主席提出的三个条件予以婉拒。



当时我党内的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王明,最有力的支持者便是共产国际。

因为之前陈独秀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不满,所以他和陈独秀的立场相左。

再加上王明当时刚从苏联回国,急需在党内站稳脚跟,担心陈独秀如果回到延安,可能会与毛主席(当时党内实际领导者)结盟,对他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

所以王明便连同博古,开始给陈独秀网络罪名,因陈独秀早年多次去如本留学,在那边多少有点知己、故交。

他们便以此为切入点,在《解放》杂志上不遗余力地将“汉奸”的帽子强加于他的头上。



随后,博古更是多次故意曲解陈独秀的意图,彻底堵塞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的道路。

就这样王明一石二鸟,借着打压陈独秀这个“托派”“汉奸”,巩固了自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又减除了毛主席的未来盟友,加强了自己的地位。

之后,王明失势,毛主席曾重谈陈独秀回延安的事宜,但都遭到了陈独秀的拒绝,这时,陈独秀已经意识到,他这种抱有理想主义的书生,是不适合搞政治的。

在毛主席晚年,对陈独秀的历史地位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他曾表示,将来修党史时应该写上陈独秀的名字,这表明主席认为陈独秀在我党历史上的地位是应当被认可的。

结语

陈独秀拒绝我党试图争取他回归党内的尝试后,选择了隐居。

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教书育人和笔耕不辍的生活并非如他所愿那般宁静,1942年,在四川病逝,享年63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