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访团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近日,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在广西南宁举办。活动以“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为主题,聚焦面向东盟的文化遗产领域合作。来自中国、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等国的专家学者以中外文化遗产互鉴为题,共话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发展新机遇。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了解,为了让壁画彩塑能够永久保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不断推进数字化工作。如今,敦煌的文物保护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国内16个省(区),包括三星堆、良渚等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在本次活动中,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围绕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介绍了莫高窟的保护、数字化工作及应用、游客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等的最新进展。他说,如今,敦煌的文化保护研究成果已经走出国门,与相关国家合作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与莫高窟相隔千里的柬埔寨吴哥窟,同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古迹和考古保护部主任索姆·索帕拉特分享了吴哥窟古迹保护在管理体系建设、国际合作、庙宇修复、古迹挖掘、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
据了解,中国于1993年率先参加了由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吴哥国际行动”,先后参与了周萨神庙、茶胶寺、王宫遗址的修复工作。如今,中国在柬埔寨的考古工作已经由参与者逐渐转向重要引领者。索姆·索帕拉特说,柬中友谊历史悠久,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团队积极为吴哥庙宇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援助,为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
故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运用当代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存储、研究与保护、传播,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全方位立体覆盖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如今,故宫博物院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张名片。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讲述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故事,重点介绍了故宫文化数字化共享体系建设。他说,“数字故宫”是故宫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故宫会持续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会客厅”。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设计师、策展人吴桐从设计师的视角分享了她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讲述了如何从中轴线的中心——故宫中获得启发,延展出多元的现代化设计产品,并介绍了如何与中外观众进行互动,以大众能理解的方式做好中轴线理念阐释,把厚重变轻巧、古代变现代、小众变大众。
活动期间,主办方还开展了以“印迹广西——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之旅”为主题的中国—东盟媒体智库联合参访活动。中外文化领域专家深入广西南宁、崇左等地,实地探访广西民族博物馆、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花山岩画景区等文化景点,并举办“花山对话”活动,共商文化遗产发展新路径。
花山岩画分布在广西崇左市境内。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绿色科技和绿色能源将是未来提升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一个切入口。花山岩画的保护利用就是一个范例,值得借鉴。”在印尼根塔拉研究所战略传播与研究总监陈姝伶看来,花山岩画体现了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也展示了现代绿色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中国岩画学会理事朱秋平认为,花山岩画的保护利用有利于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文化联系,应充分挖掘花山岩画的多重文化价值,为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提供新平台。
如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老挝国立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国际合作处主任素里耶认为,应通过鼓励本地社群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媒体参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加强政府支持等举措,推进文化保护和文旅融合。东南亚文化遗产联盟代表妮查·帕特拉蒂洛克希望,中泰两国未来能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方面开展合作,促进泰国旅游业提质升级。
2024年12月4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在广西共话中国与东盟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