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历史长河,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贡献和卓越的成就,成为时代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那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上,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颗颗稻谷蕴含着生命的律动与希望,又是一年稻谷成熟时,它不时亲吻着大地,又招手迎接着农民的到来,粮食该入仓了。
《说文解字》有解,“食,一米也,从皀亼聲,凡食之屬皆从食。”夜眠六尺,日食三餐,食物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中国人用一句最朴实的言语概括了其中的深意:“民以食为天”。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粮食问题一直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在中国农业科技的星空中,袁隆平的名字无疑是一座巍峨的丰碑。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1959年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席卷整个中国,人民饱受煎熬,忍受饥饿,能让全国人民吃上饭、吃饱饭这件大事,让他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想要改变现状的种子。1961年,意外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为这颗种子打开了“大门”,袁隆平自此踏上了一条前人未曾涉足的艰难道路,开始带领团队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稻种在时间的不断滋养下,逐渐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
“能受天磨是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与极端艰苦的条件,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而是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努力,历经无数次艰辛的试验与屡遭挫败的挑战,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所率领的团队培育出了全球首个实用型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这被世人称赞的“东方魔稻”横空出世,实现了水稻产量的飞跃性提升,有效缓解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粮食短缺问题,更为全球粮食安全事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这不仅是袁隆平对农业科技的深情寄语,更是他一生不懈追求与奋斗的写照。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并没有让他在功劳簿上安享晚年。相反,他视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年过九旬的袁隆平,身体虽已年迈却坚持每天下田,亲自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共同面对科研路上的每一个挑战。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这片高寒耐碱的高原土地上,风凛冽而自由,穿梭于稻田之间,却丝毫未能阻挡稻谷生长的脚步,一抹翠绿悄然降临,将荒芜的高原点缀得生机盎然。2020年,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他们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水稻品种——海水稻。它们紧紧依偎着大地母亲的胸膛,汲取着稀薄的养分,金黄不再只装饰平原,在这片被天空亲吻过的土地上,稻谷带来了金黄的希望、讴歌了科技的创新、孕育了生命的奇迹……生而荒芜苍凉之地,生命之花也能绽放出最为绚烂的光彩
秋风吹拂,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金黄的稻穗谦逊地弯下腰肢,用它那沉甸甸的穗子,带着无尽的感激,轻轻地在手掌上蹭过,我又看见了那弯曲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垄亩,凝视着子孙千秋。